法律會替精神病開脫與精神病污名化一樣仍然被大眾誤解,殺人新聞下方多少留言直指法院將會用精神病為理由替嫌犯開脫,還有可以一眼看穿是否為裝病的無稽之談。不知道是否因為自身毫無專業,就看輕其他人也是如此,不要以為醫師、法官看不出,遑論鑑定報告通常需要長期觀察累積結果,重點大部分不在確認是否有精神疾病,而是犯罪當下是否完全或部分心神喪失,想以就醫紀錄作為抗辯,是想把司法系統想簡單了。
日前綜藝天王吳宗憲在節目中「憂鬱症是不知足」引起社會議論,其中不少針對「不知足」說法造成的誤解和對身心病症的歧視做出導正視聽的討論。然而,幾日後新店卻發生路上隨機殺人的事件,媒體報導嫌犯以「失去理智」與有精神疾病為殺人行為解釋,一時之間先前社會充滿愛與包容的風向,又剎那間消失的煙消雲散。
對精神病患者的包容或歧視,如硬幣的正反兩面,彼此存在。只是,這次事件時間點相近,凸顯了社會大眾恐懼的本質,讓潛在污名、標籤化的人性原形畢露。憂鬱症患者與精神病患隨機殺人的類比看似差別極大,其實追根就底那份正常與不正常的內心界線並無不同,類似精神病污名的討論隨著社會重大事件定期出現,近期武漢肺炎肆虐「染病」、「未染病」的區分也是異曲同工之妙。
更多的是嘴上喊包容,但遇到「不一樣」的人就剩下一張嘴,身體很誠實的反應,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有多少人會坐在特殊的朋友身旁?經歷反覆被歧視、想融入群體的輪迴,花俏的說法「是要適應社會」最後結果卻是強迫自己假裝正常,對於症狀外顯程度低的患者,或許可以做到,可是有些是一望即知彼此「不一樣」的朋友,怎麼辦?
不用提,如果真的知道精神病患就在你身邊的反應如何?多數人是避而遠之,有時甚至連家屬也是。這不能怪人類天生怕死,趨吉避凶的本能寫在所有動物的DNA裡。原以為能透過正確知識的學習,教育民眾如何評估風險,知道哪些該害怕或不害怕,但顯然效果不佳,人們仍舊經常恐懼錯誤的事情,改正歧視不只需要時間教育,更需要法律的介入排除歧視。
法律會替精神病開脫與精神病污名化一樣仍然被大眾誤解,殺人新聞下方多少留言直指法院將會用精神病為理由替嫌犯開脫,還有可以一眼看穿是否為裝病的無稽之談。不知道是否因為自身毫無專業,就看輕其他人也是如此,不要以為醫師、法官看不出,遑論鑑定報告通常需要長期觀察累積結果,重點大部分不在確認是否有精神疾病,而是犯罪當下是否完全或部分心神喪失,想以就醫紀錄作為抗辯,是想把司法系統想簡單了。
恐懼、歧視、假包容的循環大概難以改變,誰叫我們正活在有史以來製造恐懼、恐慌最盛的時代。
作者 / 陳冠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