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主權維護,在三者之中,支持蔡英文是很自然地導向,這沒有甚麼問題,但當大家說出蔡英文其實沒那麼好,只是其他更糟所以選她的這種民意傾向時,提高自己的能力就應該是候選人的義務。
在上次政見發表的這一周內,輿論都紛紛對這個號稱沒有人提政見的政見發表會,進行了褒貶有別,但不離戲謔的評論。
於是,我想知道同溫層會怎麼評價這場發表,所以在臉書上放了張政見會的截圖,得到了以下的資訊統整。
韓國瑜說得很差一直罵人,宋楚瑜讀稿,蔡英文回罵韓國瑜,但那是因為韓國瑜先攻擊蔡英文才會這樣的。
總的來說,我們可以理解為各個政黨的支持者,在沒有政見的政見發表會中,直接跳過了政見的事實性評論,而直接進到了政治認同的價值性評論,這當然沒有問題。
前提是,如果我們選擇忽略政見發表會的目的跟功能的話,或許我們可以談談,一個好的政見發表會應該為何?
政見發表,顧名思義就是要讓選民理解候選人的政見,這是這件發表會的目的,如果從功能論的視角切入,如果沒有清楚表達出自己的政見,那麼就不能算是完成政見會的目的。
在第一場政見發表會中,藍綠候選人打開地圖砲模式用了整輪的申論時間,在互咬對方過往的事情,也許從選舉的角度來說,當然很是刺激精彩,但這卻也沒有對到政見發表的主軸,而沒有參戰的宋楚瑜,也沒有掌握機會,在申論中只是重溫舊夢,稍嫌無味。
到了第二輪,蔡英文提了政績(但那是否算是政見),我高度懷疑,韓國瑜仍然持續攻擊,宋楚瑜談了些價值,但都不具體。
所以結論就會變成大亂鬥,但因為蔡英文是三者之中對於台灣主權主張相對明確的候選人,所以她得利的結論。
這是標準的損益比較思維,用在公共政策很好用,但在全面性的人的評價身上,我覺得太平面。
然而這似乎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實了,在爛中選相對不爛,成為每次選舉的為難思潮。
基於主權維護,在三者之中,支持蔡英文是很自然地導向,這沒有甚麼問題,但當大家說出蔡英文其實沒那麼好,只是其他更糟所以選她的這種民意傾向時,提高自己的能力就應該是候選人的義務。
對於政見發表會,我期待候選人除了互咬之外,至少把話講清楚,不管是發財還是主權,總是要讓選民知道政見是甚麼,有足夠的資訊可以比較跟思慮,這樣的民主也許會有內涵許多。
作者 / 楊履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