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館館長陳儀深在發布會中表示,蔣經國日記的開放是蔣家後代與各方的合作才有的成果,筆者也期望國史館作為「總統副總統文物」典藏的主管機關,能積極爭取將日記移回台灣保管,或至少在台灣有一份複本,若能促成公開出版就更好了。
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檔案館18日公開蔣經國日記,引起各界高度關注,這是繼十多年前蔣中正日記公開後,又一對中國近現代史、戰後台灣史而言重量級的史料公開。蔣經國日記從1937年5月寫到1979年12月,內容從蔣經國由蘇聯返回中國開始,寫到來台之後的經歷。其中1948年日記遺失,1937至1940年及1945至1949年日記為謄抄本,其餘皆為蔣經國親筆原件,以蔣經國的經歷,其私人日記當然極為珍貴,可以預見未來將會掀起一股蔣經國研究熱潮。
胡佛檔案館特別挑選了一些日記來展現蔣經國的「內心世界」及「重大決策」,例如1970年1月18日,蔣經國提到,對台灣最好的政策是經濟,並要為台灣人謀最大福利。1970年8月24日他視察高雄,看著高雄港新工業區的預定地,還是一片荒蕪,他承諾要把「荒地變成繁榮」。1978年12月「中美斷交」之際,「內心痛苦,身負重責只好理性處理,先安人心」,同時也記載了蔣經國定調台灣未來外交將著重「實力」與「道義」。從媒體的報導來看,檔案館想要塑造蔣經國「正面」形象的用意可說相當成功。
蔣氏父子的日記,固然可能在生前就設想到未來要公開,下筆時可能因為有所保留或刻意為之,但畢竟是長時間幾乎沒有間斷的日記,就史料價值上來說,仍是極佳的一手材料,配合既有已公開的檔案資料,如台灣國史館的兩蔣文物,應能對許多課題做出有別以往的解釋,或是挖掘更多歷史真相。例如一般都認為蔣經國來台後是藉由掌握情治系統,而逐步確立其在政治上的地位,但官方檔案中卻少有這方面的記載,或是他個人的日記能提供一些過去未見的線索。
比較可惜的是,兩蔣日記的保管地都在美國,這對一般台灣人而言是難以親近的,恐怕只有少數學者,或是像對岸砸重金派大軍去抄錄,才有辦法一窺內容,蔣家後代若真希望呈現兩蔣的真實面貌,不讓外界「扭曲」兩人,就應該讓日記的開放更為便利,尤其是,兩蔣最後都死在台灣,人生的後半段與台灣的前途命運更是緊密相連,結果,深受影響(不論好壞)的台灣人卻還得大老遠跑去美國看,實在令人遺憾。
根據報導,國史館館長陳儀深在發布會中表示,蔣經國日記的開放是蔣家後代與各方的合作才有的成果,筆者也期望國史館作為「總統副總統文物」典藏的主管機關,能積極爭取將日記移回台灣保管,或至少在台灣有一份複本,若能促成公開出版就更好了。
作者 / 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