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怕台灣失去的,不是只有工商業,最終連生活必需品的供應,都將仰人鼻息
作者 / 林士清、張嘉峰
近日食用油問題爭議頻傳,令筆者想起年初豬流行性下痢(PED)造成大量仔豬死亡,大量仔豬死亡和炸豬油是否存在因果關連,尚不臆測。筆者興趣的是危機發生時,各國的因應方式,也可以一窺各國在貿易戰中的佈局與心態。PED是一種RNA冠狀病毒,對各種月齡的豬隻都有感染力,症狀主要是發燒和下痢,大多數的豬隻會在數天後痊愈,但是出生數天內的仔豬會因為抵抗力不夠,腸絨毛被破壞殆盡,導致死亡。而且變異極快,目前沒有疫苗,只能依賴母乳內的移形抗體。也就是說,目前束手無策,感染的豬場只能任由病毒肆虐,直到母豬群產生抗體,仔豬才能存活。
2010年,中國大陸爆發PED疫情,到現在還無法控制,推測是因為同時有好幾類型的PED病毒株交互感染。2013年起,為了維持中國大陸的肉品供貨穩定,中國大陸(政府?)出手併購了美國幾家大的肉品商,同年,美國爆發PED疫情。中國大陸的貿易戰略很明白,就是併購世界一流的大公司,確保產業供應鏈的穩定。PED在美國的疫情一發不可收拾,亦無法控制,目前已通報23州,共2400家豬場感染。美國的科學家比對病毒株S基因序列,發現與大陸的安徽型PED病毒株S基因序列相似度達95%,因而一口咬定美國的PED病毒是從大陸那邊傳過去的。
S基因序列比對的結果,美國的PED病毒株和大陸其他型病毒株並不相同,RNA病毒本就變異極快,在大陸已經變異出數型病毒株,被認為是美國接下來防疫的重點。美國本是全世界肉品輸出大國,主要是因為穀物成本低且收成穩定,因此肉品的輸出一直是美國貿易戰爭中重要的一環,這在台灣幾次貿易談判中,美牛和美豬的進口角力中顯見一斑。PED事件中,美國先是在毫無知覺情況下,前幾大肉品商陸續被陸資掌控,甚至是將近百分之百的掌控,其後又在防疫中失守,造成美國養豬產業的重大傷害。目前美豬出口至台灣的成本已經過高,許多台灣冷凍肉商直言,進口美豬幾無利可圖。但是在強大的科學證據後盾以及優勢國際貿易角力後,已經止血甚至回補。
其他如加拿大,日本,韓國,等也從2013年開始陸續傳出感染PED。一場繼穀物價格戰之後肉類價格戰一觸即發,世界各國均嚴陣以待。台灣在2013年六月陸續傳出疫情,但大部分都是本土型PED病毒株,因此各方認為只是虛驚一場。直到十月,屏東以及雲林沿海主要大養豬場相繼淪陷,各方才開始重視,但是已是一發不可收拾。大家可能不知道,台灣的養豬場技術能力很強,甚至可以自製自體血清疫苗,所謂自體血清疫苗就是把場內病癒豬隻血清中的抗體分離出來做成疫苗,接種未感染的豬隻,可以使豬隻產生抵抗力,號稱免疫界的銅牆鐵壁,在美國也只有數十萬頭以上的育種場才擁有此技術,而台灣許多兩三萬頭的一貫場(育種場+肥育場)便引入此種技術。
豬隻供需失衡遠因姑且不論,豬肉價格飆漲事實擺在眼前,政府和企業如何作為?養豬場損失的20萬頭豬造成供給缺口,豬農勢必得依賴前幾批豬隻的延後上市和後幾批豬隻的提前上市來銜接。偏偏台灣前半年從農曆過年之後,到中元普渡之前有各種民俗信仰都需要豬肉,傳統上冷凍肉商在農曆年前清空存貨,農曆年後到清明節前補貨,量少價揚反映在豬肉售價上,造成輿論壓力,逼得政府不得不出手,研議進口美國豬肉以調節國內肉品供需。
仔細檢視下,前兩項作為的立論基礎其實是矛盾的,一方面說20萬頭仔豬死亡不會造成價格飆漲;一方面說某肉商囤了1.5萬頭豬造成搶市,必須移送以效敬尤,實在令人哭笑不得,在此不作評論。另外,直接限制拍賣價格上限卻無法反映在市面上的豬價,請問這中間多出來的利潤進了誰的口袋?此舉無異是讓業者“配合政府政策“當豬蟲。美豬進口已不划算,日韓東南亞相繼淪陷,甚至,他們驗出來和台灣是不同類型的病毒株,進口冷凍生豬肉風險並不小。目前看來,平抑豬價政策似乎是方方面面都去做,卻是缺發戰略佈局,只從症狀著手,淪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政策。
從策略上來看,中美各產業貿易戰打得火熱,彼此佈局也很明白。中國大陸總是出其不意併購全世界一流的大公司,尤其是戰略物資供應商,確保供應鏈穩定無虞,雖然不能在併購價上取得立即的好處,但能確保貿易戰略優勢。美國的強項是在貿易戰中透過戰術(例如壟斷訴訟,國際輿論,匯率操作等或其它手段)運作取得立即性的勝利,即便是暫時的失誤也能立即逆轉。台灣的貿易地位其實很重要,卻毫無戰略佈局和戰術運用可言。國際穀物價格對於國內物價影響影響甚鉅,但政府眼裡只有能源和貴金屬等物資,可惜那一波卡位戰已成定局,失之東隅,卻不在西隅挽回。只怕台灣失去的,不是只有工商業,最終連生活必需品的供應,都將仰人鼻息,淪為俎上魚肉了。
(作者林士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張嘉峰為清華大學材料工程學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