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道角度出發,台灣政府必須拿出辦法來解救這些台流。無論他是嚮往追求一個虛幻的「中國夢」,他都是我們的一份子。台商必須在赴中投資之前,先了解投資風險,更審慎評估,才能保障自身權益。同時也能避免成為深陷的人道危機。
海基會發言人蔡孟君2日在記者會上表示,海基會協助滯陸台灣人(俗稱台流)從2016年迄今協助處理案件數量逐年增加。無獨有偶2018年中國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也提及台商失業問題,特別自兩岸關係自開放以來,有不少弱勢族群長期滯留中國,成為兩岸社福保障照顧不到的人球。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2016年台灣在中國就業的民眾約40萬人,而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卻顯示,定居在中國的台灣民眾有高達200萬人。其中有多少「台流」不得而知。台流一詞源自於「盲流」是中國用來形容無戶籍、無固定居住所、無固定收入,並流竄在都市角落的外地人 ; 台流泛指沒有固定工作,在中國流浪的台灣人。也有所謂「隱性」台流,在中國定居和生活,不只長期失業也在貧窮線邊緣求生。
2018年中國國務院發布取消「台港澳人員在內地就業許可」,宣稱是為方便台灣居民在中國失業後可按規定進行失業登記,享受公共就業服務。可是檯面下這種措施自然也為統戰,推展「國民化」而來,某種程度也凸顯去中國不一定會「發大財」的事實。
台流礙於在中國無法納入台灣的社會福利保障措施,19大後中國推出台灣人可享有中國「國民待遇」,企圖提供台流維持基本生活。但這其中除有難解的國族爭議,中國是否有完善的社會保障也是問題。目前僅能透過每年零星經台商協會轉介海基會處理的個案窺知一二。這些貧困台胞多是公安被查獲台胞證逾期才被發現,並常積欠台胞證逾期罰款,只能在中國簽下借據後返台。返台後再經由海基會聯繫家屬,但台灣家屬多不願接回,多半直接由社會局安置度過餘生。
雖然台商赴中投資40年,台商、台幹可能因不同簽證出境,以致無法掌握數據,不能即時提供社會救助。或許可以先從就先從赴中任教或求學的民眾登記,再慢慢擴大成赴中民眾建立資訊平台或資料庫,保留未來調查或保障台灣人後續發展的機會,也可藉機瞭解中國社會變化,為可能的國安戰略做準備。
從人道角度出發,台灣政府必須拿出辦法來解救這些台流。無論他是嚮往追求一個虛幻的「中國夢」,他都是我們的一份子。台商必須在赴中投資之前,先了解投資風險,更審慎評估,才能保障自身權益。同時也能避免成為深陷的人道危機。
作者 / 斯提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