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義的辛亥革命可從湖北新軍的武昌起義,到南北議和及建政民國的歷史過程;廣義的辛亥革命屬清末之際,連翻革命運動導致中國從封建帝制走向民主共和之政治歷程。正面評價者認為辛亥革命終結中國千年來君主專制,負面評價者卻指責辛亥革命後共和政體是失敗的仿製品。
10月10號雙十國慶,舉國歡騰普慶。不過,筆者想透過這一天,來探討一個令人不勝唏噓的滿清帝國,當其國力顛峰之際,美國人還在波士頓策劃倒茶葉。奈何1911年10月10日凌晨,革命黨新軍喝酒鬧事開了幾槍,這個帝國就宣告瓦解了,推翻了還不到五歲的愛新覺羅溥儀,當時溥儀不僅是中國的皇帝,還是滿族的領袖、遊牧民族的大汗、藏佛的大施主,甚至還是已被日本殖民統治的台灣人民心目中的真主。
回顧滿清帝國和女真人的崛起,必須得從努爾哈赤談起,努爾哈赤波瀾壯闊的一生,建立起後金的政權雛形,控制了中國東北部的毛皮、高麗人參等貿易,獲得了明朝禁止出口的農具等鐵製品,又從朝鮮等地獲得耕牛。最初女真政權通過人口買賣等手段,獲得一些漢族農民來當奴隸,此後與明朝進入戰爭狀態之後,抓獲的俘虜也成為奴隸,依靠農具、耕牛、奴隸的組合在平原地區開展農業生產,在這一經濟基礎之上,努爾哈赤對軍隊進行整編和擴充。
西元1601年,努爾哈赤編成四個稱作「固山」的軍團,之後又增加了四個固山,由於各個固山分別用黃、白、紅、藍色的旗幟,這些旗上鑲邊的旗幟作為標識,所以中文稱之為八旗,把其屬下的人稱為旗人,八旗的強盛改寫中國的歷史。一個固山大約由7,500名成年男性士兵組成,整個八旗約為6萬人。行政、社會也按照八旗編制,之後當漢族、蒙古族進入政權以後,還創立了漢人八旗與蒙古八旗,八旗代表著一股創新動力的團隊就此形成,橫掃中國的華夏江河,影響後來滿清控制中國的歷史發展。
滿清入主北京後持續收拾南明的叛亂勢力,卻試圖宣稱蒙元繼承帝國遺產,其契機就是獲得了元朝傳下來的玉璽。作為歐亞政權誕生的滿清帝國,一方面有效地利用市場體系,同時開展銀、銅並存的財政政策,成功地使國內地方之間的交易變得昌盛起來。對外根據互市體系,允許中國商人在日本、東南亞與中國之間進行貿易。這造就了18世紀 「盛世」時代的到來。清朝將西藏也納入勢力範圍,使得出入西藏高原的貿易也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興盛。
行文至此,讀者對於滿清帝國的理解不能僅限於中國的某個朝代。滿清帝國事實上是將中國帶入了「歐亞舞台」時期,結束中國從周到宋的「東亞舞台」時期的關鍵,當然也開啓日後中國進入現代化過程中跌跌撞撞的序曲。滿清與蒙元之所以有連結性,在於歐亞大陸在蒙古帝國的統治之下,採取了以白銀為軸心的經濟政策,交易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展開。然而當它超過了當時白銀儲備的範圍時,蒙古帝國下的經濟開始顯現出破綻,也導致蒙元帝國退出世界舞台的核心。滿清王朝不是傳統的中華帝國,而是在蒙古帝國開拓的歐亞世界這一空間中誕生的世界帝國,倘若從西往東列舉,擁有與之相同本質的王朝有帖木兒帝國、奧斯曼帝國、沙俄帝國和莫臥兒帝國。
南宋涯山戰役後無中國,此言並非虛構,中國歷代王朝的國號都是繼承前朝的,例如劉邦的「漢」朝,是由西楚霸王項羽策封、魏晉至隋唐,乃至於宋朝等國號,和前朝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象徵自己的王朝正統性和合法性。然而,在蒙古帝國開拓的歐亞世界這一空間中誕生的世界帝國,明、清這兩個王朝不是傳統的中華帝國。元、明、清這三個王朝的歷史性本質,不同於南宋以前的中國歷代王朝,滿清王朝顛峰之際將中華帝國帶入前所未有的高度,滿清末期雖然迂腐且國際列強不斷肆虐那則是後話。
台灣的中學歷史教育到底怎麼教導辛亥格革命和看待滿清帝國?筆者已無從知悉。不過,歷史學界對辛亥革命,通常有兩種意涵之論述:狹義的辛亥革命可從湖北新軍的武昌起義,到南北議和及建政民國的歷史過程;廣義的辛亥革命屬清末之際,連翻革命運動導致中國從封建帝制走向民主共和之政治歷程。正面評價者認為辛亥革命終結中國千年來君主專制,負面評價者卻指責辛亥革命後共和政體是失敗的仿製品。直言之,滿清帝國可以宣稱它擁有台灣的主權,歷史上台灣確實被滿清帝國統治過。然而,甲午戰爭後馬關條約割讓台灣也是事實,歷史可以連續也可以斷裂,能否跳過日本帝國殖民及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在台灣的土壤找尋更深層意義的滿清帝國遺跡,也讓人耐人尋味。
作者 / 林士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