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台灣應該效法法國實施兩階段投票吧,至少在百家爭鳴的階段我們能有那麼一次投下自己最喜歡「但可能不會當選」的候選人,先把這當第一步,之後的其它,我們再慢慢來想辦法解決。
2020年總統大選有人說是中華民國保衛戰,有人說是捍衛台灣價值,也有人說要守護進步思維,但若用務實而冷血的角度來看,蔡英文與韓國瑜不論誰勝選,對台灣好像都不是全然的好。
每到選舉時,都覺得台灣選民很悲哀,因為投票時下決定的依據,總不是想要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人,而是為了避免讓自己最討厭的那個人當選。
而且這情況好像一屆比一屆惡化。
曾幾何時,我們還能在選舉時挑選「方向」,那種方向不是什麼鬼事物或價值的存亡,而是城市或國家的長期發展方針。例如1994年陳水扁、趙少康、黃大洲的那場經典選舉可有多麼美好,市民可以在「改變的希望」、「國族意識」和「穩定開發」中選擇,當時各方支持者雖然時有衝突,但至少護衛的都是自己的價值,最重要的是,他們都說得出為什麼支持。
就算到2000年的總統大選,當時陳水扁、宋楚瑜、連戰,甚至是同場的許信良和李敖也都各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投下的票也確實左右了台灣的發展軌跡(試想像當時若是宋楚瑜當選,今日台灣會是哪番樣貌),但在那之後,選舉期間搖旗吶喊的支持者們雖然總會說出一套理論,但許多時候,就連他們自己也不確定那是不是真的,更別說能把台灣帶向什麼地方。
再看看將至的2020年總統大選。
有人說這是中華民國保衛戰、有人說這是台灣價值的捍衛,也有人說是要守護進步思維,但我們若把那些飄在雲端的浮華詞藻稍作收斂,用比較務實而冷血的角度來看,現在檯面上參選政治人物勝選的結果,其實應該不出下面兩樣。
韓國瑜當選——發大財成為新的價值,一切以「經濟」(實際上是利益)為定奪的核心,也因為上個執政黨推同婚綠能等議題而成為台灣第一個不連任的總統,未來二十年主流後選人不敢再談類似的人權或環保議題。
蔡英文當選——「愛台灣」成為最佳的遮羞布,台灣價值凌駕於所有內政或外交的政策,各種有意或無意的政策失誤或腐壞都能被輕輕放下,直到下一個韓國瑜的出現帶來更大反撲。
明年一月我們就要在這兩個選項裡面挑一個,成為台灣的未來。
其實,任何一個妥善思考且也條理的概念只要能做到底,必然能有所成就,更可以預先想見那些受害的群體並予以協助,這就是為什麼傳統的政治學門派在今日政治仍舊堪用的原因,但台灣長期以來就是什麼都要一點點,到頭來所有人都在轉圈圈,每個人都出了資,卻幾乎見不到誰受了益。近年來,甚至連轉圈圈的部分都省下了,每個事件都是一個點,政治人物每天忙著掩蓋或是打亮那些分散的點,只是那些點從來就不成線,更沒有面。
這樣想想,最後時刻宣布投入選舉的呂秀蓮,其實說了一句老生常談但一針見血的話——「可不可以台灣不要分藍綠」,只可惜這句話由這位比較不適合的人的口中說出,其他那些「不藍不綠」的人們也少有能服眾的論述,或根本沒機會讓人聽見。
或許台灣應該效法法國實施兩階段投票吧,至少在百家爭鳴的階段我們能有那麼一次投下自己最喜歡「但可能不會當選」的候選人,先把這當第一步,之後的其它,我們再慢慢來想辦法解決。
作者 / 趙方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