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戰役倘若出現坦克對坦克大戰的情形,代表中國解放軍已經上岸,而重型坦克上岸的前提需要佔領港口,實施行政下卸。很多人不敢說出口的共通疑問,無非是戰爭到了這種程度,還有需要持續的必要?或許這才是柯文哲說出「這還得了!」之後,所對外隱藏的「心內話」。
台北市長柯文哲3日於廣播專訪中,直言「買F16可以,但買M1戰車幹什麼?」、「台灣橋梁恐無法負擔M1戰車重量」還加碼爆料美國在台協會官員告訴他說「美國沒有要台灣買M1A2T」,此話一出隨即引來AIT與陸軍司令部澄清。對此,柯文哲5日回應時避談AIT爭議,仍強調「還是主張決戰境外,有錢應該是海空軍優先,了不起飛彈,要用到M1戰車那就表示已經上岸了,這還得了?」後續報導也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討論。
柯文哲大談「決戰境外」用兵思維的背後,企圖帶起的討論與風向,自然不只有購買新坦克與否的選擇。況且,現行蔡英文總統「防衛固守、重層嚇阻」的戰略要點,所謂「重層嚇阻」本身就有「決戰境外」的意涵,透過不對稱戰力構築第一線防禦,過去媒體就曾經報導陸軍上將霍守業力推「大海軍、中空軍、小陸軍」的此種方案,乍看之下與柯文哲主張類似。
但普遍被外界認為「親中」的柯文哲會同意以攻勢飛彈作為主動防禦的核心?如同前總統馬英九時期未採用的原因,雖然美其名為「不主動挑釁」,實則卻是阻斷深化國防軍備的機會。況且,隨著中國軍備武力的提升,以往國軍高估自身能夠「決戰境外」的想法,必須根據戰情更新有所改變,以最真實的情形應對可能遭遇的最糟狀況。因此,「決戰境外」需要跟「灘岸決戰」並進。現行防衛作戰程序提到「拒敵於彼岸、擊敵於海上、毀敵於水際、殲敵於灘岸」的用兵理念就是針對不同程度敵情、戰爭階段積極做備戰。
比較有爭議的是,柯文哲避談「灘岸決戰」的背後,恐怕也是贊同霍守業提出「敵人一旦登陸本土,基本上台海防衛作戰就已經輸了」的基本假設。特別有人認為,台海戰役倘若出現坦克對坦克大戰的情形,代表中國解放軍已經上岸,而重型坦克上岸的前提需要佔領港口,實施行政下卸。很多人不敢說出口的共通疑問,無非是戰爭到了這種程度,還有需要持續的必要?或許這才是柯文哲說出「這還得了!」之後,所對外隱藏的「心內話」。
確實,不難理解「以敵軍上岸作為戰爭結束的底線」是不想擴大戰爭傷亡,因此要如同金融投資般畫出可接受的停損點。也許我們先要問政府保衛國土的決心與人民捍衛家園的抵抗意志,有沒有需要像炒股票一樣「認賠殺出」的一天?清朝忠臣曾國藩的名言「去此一步,即無死所」某種程度,解放軍登陸之際,才是真正戰爭開始之時,有時候正因有必死決心,才能反敗為勝。
柯文哲主打「境外決戰」不是問題。有爭議的在於,有人企圖散播「失敗主義」,要從內部瓦解國人守護家園的決心。或許「內賊太多」才是台灣國防的最大困境。
作者 / 陳冠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