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台灣必須誠懇地面對歷史,以台灣人民作為主體,建構歷史的詮釋,肯定台灣人民奮鬥的成果,才能放眼世界,屹立不搖
作者 / 陳昱齊
張炎憲教授於10月3日病逝於美國,生前最後還在從事口述歷史的訪談工作,老師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仍在為台灣人留下歷史紀錄而奮鬥,既令人感佩又感到不捨。與老師接觸到機會並不算多,但永遠記得每次見到老師,老師總會親切地問候近況,並用他招牌的笑容與溫暖的雙手,鼓勵我們後輩要多為台灣歷史留下記錄。老師用具體的貢獻為台灣史學界創造更好的研究環境,留下更多稍縱即逝的歷史資料,奠下更堅持的研究基礎。老師的相關著作早已是台灣史研究生必讀的經典,從老師每篇文章的字裡行間裡,都能看出老師對於建構台灣主體歷史的努力與用心。
老師任職國史館之前,便運用民間的資源與力量,積極從事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的口述歷史採訪工作,在那個台灣史不被重視的年代,默默地耕耘出台灣史未來蓬勃發展的根基。任職國史館館長期間,更徹底翻轉過去以中國大陸時期歷史為主體的國史編纂基調,將原本被視為地方史的台灣史提升至國史層級,強調以台灣為主體的歷史敘事,建立立足台灣的「台灣史觀」,以台灣這塊土地及其上的人民為歷史的主體。《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戰後台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台灣主權論述資料選編》、《一個中國論述史料彙編》、《臺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戰後臺灣勞工運動史料彙編》等等,都是此一堅持下的具體成果。「國史」不再只是政治體制或朝代更迭的歷史,而是以人民為出發點,書寫人民的歷史。即使是卸任國史館長後,老師持續先前對口述歷史的耕耘,以「海外台灣獨立運動」為主題,即使必須遠行千里至美國採訪,老師依然不辭辛勞,這麼努力與辛苦的背後,無非就是希望能為台灣留下更多屬於自己的歷史。
老師對於台灣主體歷史的堅持不僅僅反映在學術表現上,對於現實政治上馬政府的傾中、淡化台灣主體性的各種政策與作為,老師也總是站在第一線提出批判及抗議。老師以學術工作者與社會運動者的雙重身份,用其一生實踐台灣主體歷史的理念。
「今日台灣必須誠懇地面對歷史,以台灣人民作為主體,建構歷史的詮釋,肯定台灣人民奮鬥的成果,才能放眼世界,屹立不搖。」這是老師在2007年出版的《台灣1950-60年代的歷史省思》論文集中所寫的序文,這段話可說是老師一生奉獻台灣史研究所留給我們最大的啟示,今日老師雖然離我們而去,但台灣主體歷史的建構仍將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