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視器官捐贈為一件平常事,拒絕捐贈的人才是例外。」可以發現,各國共同面對的難題是:「要推廣器官捐贈,最重要的還是改變人們的態度。」回顧片中協調護理師的一席話:「我不是禿鷹,我想當天使!」格外深切…
有鑑於器官移植來源不足,副總統陳建仁於2019年6月15日拋出「器官捐贈默許」的想法,表示希望可以考慮西班牙制度,只要生前沒有反對捐出器官,就默許為願意器捐。此一說法引起討論,甚至遭來網友大加撻伐,據醫界網民指稱,該說法根本就是「強制道德強姦」。然而,在一片謾罵聲中,較少看到的,是探討西班牙「器捐默許制」的生成背景及台灣的器捐之路,該如何修正?且讓我們透過更清楚了解西班牙的做法,反思關於器官捐贈的新可能!
西班牙是全世界器官捐贈率最高的地區。根據該國的全國移植組織(National Transplant Organization)的資料,2017年西班牙共進行了4,818宗器官移植手術,每100萬人有46.9 個器官捐贈者,比2016年的43.4位增加了三個百分點。到底,能讓西班牙器官捐贈率連年上升的因素是什麼呢?西班牙全國移植機構的創辦人拉斐爾.馬提桑斯(Rafael Matesanz)認為,醫護人員應花多點時間向適合捐贈者的家人介紹有關器官捐贈,令他們同意捐出死者的器官。他說:「有效協調捐贈器官的過程,不斷改進系統,是達到良好效果的基本因素。」
關於這個論述,在公視前陣子的夯劇《生死接線員》中,以平易的視角,來刻畫居間穿梭的醫護人員-協調護理師。其中傳達著平凡生活中的美麗與哀愁。協調護理師,站在往生者與重生者的中間。在死亡端,要說服即將往生者的家屬,用患者身上的器官,遺愛人間;在求生端,要給予排隊等待器官多時的久病者,重生的希望!這是個交織痛苦與欣慰的淚水下,極其「特別」的存在,卻也道出台灣器捐之路的辛酸…
協調護理師,到底扮演著什麼重要的角色呢?在台灣,「器官捐贈」又遇到了什麼困境與衝突呢?依據「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第12條」規定:「任何人提供或取得移植之器官,應以無償方式為之。」因此腦死(大愛)器官捐贈,是指當ㄧ個人腦死時,基於個人的意願或法定最近親屬的同意,以無償的方式,將其可用的器官及組織,無償捐贈給需要的病人。然而,事情往往沒有這麼簡單…「他已經死了,還要摘走他的器官?我不會讓你們碰他的!」劇中的對白,道出真相。迎面而來,是死亡的迫切、家屬的巨大質疑與掙扎。
專家認為,此現象主要受到台灣人「全屍」觀念影響,扭轉局面恐得從教育扎根。對此,英國伯明翰伊利沙伯女王醫院腎臟科顧問醫生阿德南.謝里夫(Adnan Sharif)認為,在英國,有關器官捐贈的宣傳教育,往往強調器官捐贈者的無私精神,例如「你也可以成為英雄」,或「生命美好、讓大愛延續」等口號。她說:「應視器官捐贈為一件平常事,拒絕捐贈的人才是例外。」可以發現,各國共同面對的難題是:「要推廣器官捐贈,最重要的還是改變人們的態度。」回顧片中協調護理師的一席話:「我不是禿鷹,我想當天使!」格外深切…
西班牙是在1979年推出「器捐默許」制度(所謂「器捐默許」,即假設所有生前未有反對捐出器官的死者,都被視為願意捐贈器官,若有不同意則需要申請退出)。到1989年,西班牙建立了新的器官移植機構,能够協調整個捐贈和移植過程,令它更透明,更公開,也有效解决了之前存在的很多漏洞和障碍。完善的器官捐贈協調系統、政府對捐贈的撥款和員工的培訓,讓醫護人員很快識別合適的捐贈者,並和他們有良好的溝通,從而形成了一種器官捐贈文化,令西班牙國人不會視捐贈器官為特別的善行。如今,法國、意大利等27個國家也已跟進…
根據2019年6月27日的報導指出:「台灣等候器官移植人數持續成長,今年估計恐怕破萬人,但每年器捐人數僅兩、三百人,捐贈心臟等器官例數甚至出現下降,不如眼角膜等組織成長,有些人可能等不到器官就撒手人寰…」陳副總統拋出的「器捐默許制」,可以望見政府的憂心忡忡。反觀在西班牙的專題報導提到:「當一位腎病人需要移植腎臟,結果有16位親友表示願意捐贈自己的器官…」我想,這巨大的鴻溝彷彿說明了,器官捐贈的過程要盡量做到圓滿,除了透過完整配套,讓愛延續下去,更讓生死兩相安。因此,正確的教育,正待啟航!
作者 / 黃宗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