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會驅動空服員罷工,走向勞資對抗,但卻不管社會輿論,也讓工會的網路社群不斷遭到批評與抨擊。按照這樣的劇本走下去,政府很可能必須回應社會輿論,不得不中止罷工發生,或是坐等罷工能量瓦解。不僅對空服員造成傷害,更對未來的工運能量有負面的影響。
從2016年華航空服員罷工、去年華航機師罷工,到今年長榮空服員亦加入罷工行列。經歷過這三場罷工,社會輿論從無條件支持,變成是左右媒體及政府態度的第三方,亦即是主導罷工成敗的關鍵。也就是說,無論罷工是否已經凝聚內部共識,但充分的社會溝通卻是罷工如何落幕的關鍵。
由於罷工幾乎是勞工對抗資方的最後手段,為求有效威脅資方,選擇了要付出最大社會成本來讓資方妥協。但就因為付出社會成本很大,社會輿論的走向則會左右了政府是否要介入,若社會輿論不支持,工會卻執意罷工,政府作為公權力,即能透過強制仲裁,請來公正的專家學者直接決定罷工勝負。
在華航空服員罷工的時候,多數民眾支持且社會輿論友善,加上政府的介入的情況下,很快達成勞資協議。而機師工會的罷工則不若前次的空服員罷工,原因之一即是機師薪資高,在一般民眾心中已是高薪族群的代表,社會很難以同理去看待,也因此,罷工訴求是否合理則變成民眾的評判標準。然而最終機師工會幹部在協商會議中得罪媒體,在被放大播出之後已經得不到多數群眾支持,最終罷工以失敗落幕。
此次長榮空服員罷工,提出了勞工董事,以及各種加薪訴求。初期輿論就難以獲得過去社會對「過勞」的心理支持。而經過三次航空業罷工,民眾心中那把尺也更加精確,支持者雖然喊出了勞勞相挺,在罷工訴求難以被認同的情況下,這種口號已淪為盲目挺罷工。加上已經得不到社會支持的工會,卻一直認為「要爭取權益是他們的事」,不管外界觀感,等同於宣告拒絕與社會溝通。
社會輿論之所以重要,是由於社會輿論將成為媒體素材,在媒體上重複播放,進而影響更多輿論。其次,政府施政會考量到社會輿論,若社會輿論不支持罷工,政府最終能以強制仲裁來結束罷工,停止繼續消耗社會成本。而最重要的是,罷工空服員的內部氣氛也會受到網路上支持或謾罵的影響,最終走向分裂或是持續團結。
我們這次看到工會驅動空服員罷工,走向勞資對抗,但卻不管社會輿論,也讓工會的網路社群不斷遭到批評與抨擊。按照這樣的劇本走下去,政府很可能必須回應社會輿論,不得不中止罷工發生,或是坐等罷工能量瓦解。工會的此種行動,不僅對空服員造成傷害,更對未來的工運能量有負面的影響。
作者 / 鹿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