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調只是一種決定初選的方式,並且是較為客觀的,但不代表贏得初選的人就一定更有機會贏得總統大選,更別說是到時候民調結果的差距可能都在合理誤差值之內。
自從賴清德確定參選以來,民進黨黨內的初選民調是否採納手機民調,一直是兩造爭議之所在。
蔡英文的支持者認為,由於傳統家戶抽樣已經無法代表真正的族群,尤其現在年輕族群人手一支手機,卻不見得有家用電話的情況下,採取家戶抽樣等同於剝奪這些年輕人表達意見的空間。
賴清德則表示,只要透過嚴謹的抽樣,樣本就能代表母體。而手機民調有諸多缺點,如同無法真正知道這些使用者是哪些地區的選民,而傳統民調方式所造成年輕人被抽樣比例不足的情況,也能透過加權方式,還原成真正的人口比例,年輕意見被低估的問題並非不能解決。
但身為有統計抽樣知識的社會科學學徒,顯而易見的,賴清德的說法犯了一個基本的錯誤,忽略了抽樣母體(sampled population)與真正母體(population)的差異。因為既有的家戶抽樣本來就排除了只有手機的族群,造成了就算透過再怎麼嚴謹的科學方法與符合隨機抽樣的原則,其可以代表的也只有其抽樣母體,而這樣的抽樣母體,是不包含純手機族群的。
例如,根據許多政治學者的研究,留在台北市的工作外縣市人口,大概有七成的人口只有手機,沒有家用電話,若是用傳統的抽樣方法,就會完全忽略了這一群人的意見。
因此,蔡英文指出傳統家戶抽樣的限制確實是有理的,但為什麼多數大型民調機構仍使用家戶抽樣呢?
因為手機抽樣很難還原成真正的人口與選民結構,因為手機的受訪者,他們的戶籍可能散落在台灣各地。但家戶抽樣就是從地區下去分層抽樣,因此容易回到這個選區原本的樣子,當然家戶抽樣較為不擅長的就是找到那些離家工作的年輕人。
讓我們換個問題,採取了手機抽樣民調的蔡英文,就真的比較有可能從民進黨初選中勝出嗎?答案是不一定的。雖然多數人都認為,蔡英文的支持者以年輕人為主,這些人也多是只有手機的族群,只要能夠接觸到這些人的意見,蔡英文就會有優勢。但是傳統家戶抽樣著重事後根據人口比例的加權,因此只要加戶抽樣一開始抽到年輕族群的不成比例的低,就可能在還原的過程中得到更好加權效果,反而讓蔡英文出線,因此兩種方法是不一定對誰有利的。
那回到民調的目的,初選的最終目標是找出最強的候選人,以贏得總統大位。即使手機民調能解決年輕人的意見被忽略的問題,但根據政治學相關研究指出,手機族群(也是網路族群)表態率極高,但卻與多數民意不見得相近。如去年九合一大選之前,曾透過手機民調調查民眾對同婚的支持率,結果發現傳統市話的調查結果,比手機民調更接近真正的公投結果。
回到民調與初選,民調只是一種決定初選的方式,並且是較為客觀的,但不代表贏得初選的人就一定更有機會贏得總統大選,更別說是到時候民調結果的差距可能都在合理誤差值之內。因此最好的方式,當然還是早點解決初選的爭議,選出代表民進黨的候選人,備戰接下來的總統大選才是上策。
作者 / 鹿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