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治安事件突顯台北市政府在夜店的管理心態仍然落伍,夜店分流的管理分類也未臻明確及落實。
作者 / 林士清
近日台北東區夜店爆發震驚社會的殺警案,一時之間,警紀問題和夜店管理沸沸揚揚,從媒體新聞報導得知,原來馳名國際的台灣夜店文化,是黑道及白道共治之下的恐怖平衡狀態,是一場表面的繁榮及騙局,台北市政府對於管制措施、營業時間、執照核發、消費者年齡等措施呈現消極管理,台灣夜店文化更延伸出酒駕事件頻傳及撿屍性侵,此種不良風氣成為治安陰影,讓信義計畫區的夜晚充滿了不安定,全台灣的夜店文化及管理躍升為政策議程該注意的事項。
台灣夜店文化源自於50、60年代美國駐軍所留下的休閒文化,從撞球、射飛鏢等美式酒吧,一直演變到80年代的迪斯可(Disco)舞廳文化,爾後的系列酒吧及美食餐廳,除了酒精與狂歡之外,讓音樂和美食成為夜店的精髓。為台灣夜店文化辯護者,主張台灣的夜店意涵有很大的轉變,逐漸成為都會休閒與時尚的雙料新代名詞,成為年輕人及中產階級消費的場所。也隨著台灣越來越國際化,夜店的豐富性的具有正面的意涵,消費者認為結束一天繁忙工作之餘,散個步、吃吃飯、喝杯酒,都非常舒服,也特別能體會整個城市的建築美感。
反之,反對夜店文化者則認為,夜店對當地社區帶來許多不良影響,例如以師大、永康商圈一帶社區便反對夜店進駐,因當地屬於文教區,夜店所帶來的負擔遠大於效益,對於下一代也會有不良的影響。台北近年來興起的Lounge Bar(沙發酒吧),也受到安和路周遭居民的抵制,受到租金高漲及競爭者眾的成本考量下,業者的經營和收益也大不如前,其實也反映台北市政府未積極考量一個專區設立,將各種類型的設置在一個專區,也很難宣稱有積極的管理措施。既然夜店成為消費觀光、時尚流行的代名詞,更需要有成本管理及減少外部性的認知。
貌似首善之區的台北,更是台灣夜店最多元的城市,從老品牌到新時尚,從爵士樂、迪士可、到電音,幾乎紐約、東京等大都市可以找得到的夜店型態,在台北也統統找得到。此次治安事件突顯台北市政府在夜店的管理心態仍然落伍,夜店分流的管理分類也未臻明確及落實。香港的蘭桂坊在國際上遠近馳名,成為朝聖之地,殊不知每當週末人潮眾多之時,香港警隊也會派出巡邏及加強安檢措施。遠見雜誌曾針對此作出專題報導,分析台北、台中、高雄不同城市的夜店文化,呈現「北時尚、中休閒、南豪氣」的不同面貌。
夜店文化或許可以從經濟、社會、文化的角度來觀察,但法律和政策必須有黑白分明的立場。夜店組成的股東背景、經營結構,甚至是黑白兩道的介入干預,媒體報導似乎沒有釐清頭緒,甚至連案發業者名稱都不敢明確報導。馳名國際的台灣夜店文化,如果真的是黑白兩道共治之下的恐怖平衡狀態,其實是很難堪又不名譽的事情,政府的公權力及公信力又何以彰顯?
(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