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然保守人士對「性」及「多元性別」的恐慌有其脈絡,是需要被好好地理解與處理,然而這並非不去想像並建構多元交織的婦幼安全網的正當理由。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注意到,這幾天教育部頒布了去年公投後的«性別平等教育法»的修法草案,將原先條文中的「同志教育」修正為「認識及尊重不同性別、性別特徵、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性傾向教育,及性侵害、性騷擾、性霸凌防治教育」落落長讓人頭昏眼花的一大串,不僅可以避免「同志教育」被誤解成「同志養成教育」或「只有教同性戀的性平教育」,還增添了「性自主」的重要意識在裡面,教育部這部分可說是用心良苦,正好呼應了服務弱勢及受暴婦幼的勵馨執行長紀惠容所呼籲「性暴力防治與多元性別教育相輔相成」之理念,也反駁了保守派以性暴力防治教育「取代」多元性別教育的說法。不過為了這篇文章的篇幅不會過長,所以請允許我先簡稱為「多元性別與性暴力防治教育」吧!
說到台灣逐步落實性平教育的歷史,是到了上個世紀末,二十三年前的1996年時,台灣婦女運動者彭婉如遭到強暴謀殺後,立法院才火速通過了«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法條就包含性暴力防治及性別平等教育,行政院也開始著手研擬«兩性平等教育法草案»,而後來到了玫瑰少年葉永鋕因為陰柔氣質長期遭受性霸凌,必須在上課時間獨自一人如廁,倒在血泊之中錯過了黃金搶救時間過世,才有了現在的«性別平等教育法»,這些血淚歷史很值得台灣社會永遠記得與重視,積極避免同樣地憾事再度發生。
相信正在讀這篇文章的各位女性朋友們,在各自不同的成長過程及生命經驗中,或多或少都曾經經歷過對女性不平等、具有傷害性的對待,程度上可能會隨著世代差異、文化差異、貧富差距、城鄉差距、身體特徵而有所不同,可能是長輩不支持升學,可能是婚後工作家庭兩頭燒,可能是家族繼承的不平等,甚或是未預期懷孕與生育自主選擇的困境,更甚者是遭受性暴力與身心虐待的經驗,無論是怎樣程度類型的事情,這些困境與傷口都應該被社會好好正視,沒有任何一種潛藏在靈魂深處與社會角落的創傷或疼痛,應該被放任其化膿,並且逐步侵蝕自己。
然而我想提醒各位的是,目前社會上有一群孩子正在因為自己性別上較為與眾不同的地方,可能是因為她/他喜歡的是同性,或是她/他的愛已然超越了性別界線,或是天生的身體性徵與她/他自我的身份認同不一樣或「男女皆非」,或是她/他並沒有受到任何人的性吸引等,因此遭受異樣眼光、閒言閒語、打罵責備、排擠欺凌、流離失所,甚至是非常深刻的身體侵犯,這往往最容易發生在那如花似玉、天真浪漫的年紀。然而這些孩子通常在受害之後,更難以獲得家庭、學校、社會安全系統的支持,可能求助無門或直接被拒於門外,這些事情從來不該發生,我們更應該積極避免讓這些憾事再度發生。
這幾年,西方女性主義者倡議社會重視「多元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在探討受暴婦幼及性暴力議題時,必須看見婦幼兒少之多元處境,像是對女同志與雙性戀女性以矯正性傾向為名的「矯正強暴」(corrective rape),或是強摘穆斯林女性希賈布(hijab)的仇恨暴力,或是身心障礙女性被陪伴者權勢性侵,或是跨性別女性受性侵害卻被經常求助無門於婦幼安全系統,以及女孩與性少數兒少時常面臨的性霸凌等,這些都是必須被國家社會重視的問題,需要建立起多元交織的婦幼安全網。
這部分不得不指出,蔡英文總統在2016總統大選的競選期間提出了「五大社會安定計劃」,當中明確提到「最後,我們必須讓婦女和小孩,都生活在一個沒有暴力威脅的環境中。無論是家暴、性侵害的防治,都需要結合政府各部門的力量,警政、醫療、教育、司法、社福等部門,建構一張綿密的防護網,再加上民間的資源,共同來防範對婦女幼兒的侵害。」的婦幼安全承諾,因此多元性別與性暴力防治教育的落實正是蔡英文總統的政治承諾,對於保佑祝福所有孩子都能夠平安成長而言,是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件事情。
如果讀這篇文章的各位有興趣,不妨可以到「性別平等教育大平台」及「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的網站與專頁看看,性平教育與婦幼兒少安全之間那密不可分的關係,好好去了解與反思生活中的一切。固然保守人士對「性」及「多元性別」的恐慌有其脈絡,是需要被好好地理解與處理,然而這並非不去想像並建構多元交織的婦幼安全網的正當理由,因為沒有任何受暴婦幼及弱勢兒少應該被「漏接」,也正如長年耕耘多元性平教育翁麗淑老師所述:「所有孩子都值得平安成長。」希望在這以保障兒童人權、反對虐待兒童的兒童節,蔡英文能實現選前的婦幼安全承諾,堅守多元性別與性暴力防治教育,讓台灣社會對所有孩子都能更平等、更友善、更安全。
作者 / 吳馨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