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凝聚整個社會的向心力,讓人們都能意識到苦難即在我們身邊,若我們都能及時伸出援手,若我們能夠創造出更加完善且健全的收養制度,那麼悲劇就不再是種輪迴,而該畫下休止符。
在台灣,幾乎每年都可以看到父母帶著孩子自殺,或是無能為力的女性選擇拋棄甚至殺死嬰兒的新聞,許多民眾看到類似消息時都會隔著螢幕破口大罵,罵他們是不顧孩子的敗類,不配為人;然而我們究竟還可以做些什麼來遏止悲劇?如果只是罵過了就遺忘,那麼悲劇只會反覆上演,就像一種無止境的輪迴一般。
世說新語言語篇中記載,當孔融獲罪而株連家人時,曾經向官員為兩個稚兒求情,然而九歲的孩子卻反問:「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這個「覆巢之下無完卵」的思維就這樣保存到今日。然而從現代眼光去看待這則故事,我們應該意識到的不只是年僅九歲的孩童究竟能否說出這種話來,而是這句話反映出來的是什麼樣的歷史背景;除了封建時代常有一人獲罪便株連全族的問題以外,由於當時並沒有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因此當一個家庭的雙親獲罪而被逮,親族又不願甚至無力收留時,稚子往往會遭受池魚之殃而難以倖存,而台灣之所以常有父母帶著孩子自殺的案件,關鍵之一就是雙親仍保有這個迷思,不信任社會制度能夠改善他們的困境,而帶著孩子走上絕路。
為了讓無力撫養孩子的父母能夠減輕心理與物質的負擔,歐洲從中世紀開始,就有教堂、修道院或醫院會設置「棄嬰保護艙」,當有人無力照顧稚嫩的嬰兒時,只要將嬰兒放入保護艙並搖幾下鈴鐺,就會有人員協助接應;最早在1198年,第一個棄嬰輪盤(ruota dei trovatelli)在義大利設立,在教宗諾森三世指示下裝設,教宗認為這樣將能夠讓母親以隱密的方式放棄自己的嬰兒,而不是用殺害嬰兒的方式。這種保護成人也庇佑嬰孩的方式在各個國家都有設置,現今通常設置在醫院或服務中心,而更多的數據顯示許多國家與區域設置了這項服務之後,街頭棄嬰或殺嬰的情形銳減,而受到收留的孩子也能得到較好的照顧並安全成長,免遭殺生之禍。
在台灣,除了仍然有人堅持「收養的不如親生」以外,由於人權意識仍然在起步階段,因此兒童權益容易被忽視,當父母無法意識到孩子是獨立的存在,而是把孩子當作資產,就難以避免類似悲劇。這幾年的婚姻平權討論中,反對方鼓吹著「收養得不到愛」與「同性戀者沒資格收養孩童」,不只是讓台灣的人權意識開倒車,也是剝奪了孤兒與棄嬰的出路;沒有人天生就知道如何成為雙親,天下也總有不是的父母,斬斷了孩子尋求更多機或會得幸福的方式,不只是在傳統觀念中作繭自縛,也讓人倫悲劇成為難以杜絕的輪迴,倘若人心中真有善念,怎可漠視眾生之苦?
其實當父母被迫帶著孩子自殺或拋棄孩童時,新聞輿論該做的不是放大成人的罪惡去帶風向,而要將焦點放在台灣現行有哪些社會福利制度能夠協助弱勢;而政府也應該多花時間與人力去宣導相關政策與措施,民間團體這幾年來也不斷致力於社會福利的宣傳與推廣,但仍力有未逮。身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都應該重新思考如何透過改善社會福利制度與社會安全網,讓迷途的羔羊能夠找到安全的道路,讓困在囚籠之中的人們找到一線生機,而不該在危難時選擇落井下石。
「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蘊熾盛」是佛學中的八苦諦,世人皆苦,不論出世或入世,要如何救助他人於苦難之中,我們需要凝聚整個社會的向心力,讓人們都能意識到苦難即在我們身邊,若我們都能及時伸出援手,若我們能夠創造出更加完善且健全的收養制度,那麼悲劇就不再是種輪迴,而該畫下休止符。
作者 / 林若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