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該支持的事情上同意自己的敵對陣營,並用一以貫之的標準來評斷黨內和對手的一切事務,那個政黨就是真正超越藍綠的政黨——其實不論柯文哲、民進黨,甚至是國民黨,都可以做到這樣的事。
如果你問Google,他會告訴你大家開始講「超越藍綠」這個詞是2010年的11月——五都選舉的時候,之後,從宋楚瑜到柯文哲,多少候選人把這個訴求當作主軸,其中有人登上高位,也有人灰頭土臉的敗下陣來,但不論如何,「超越藍綠」都可說是選民的一大期望。
仔細想想,藍綠自己也可以超越藍綠。只要不陷入兩黨惡鬥,共同推動應該值得支持的法案,一起封殺對台圖謀不軌的外國勢力,「回歸政策討論」的好處大家都知道,這本不難。不過,藍綠黃白每個色彩的每一方,仍然大多在做相反的事情,他支持,我就要反對,四條腿好,兩條腿壞,原本應該共同議事的所謂「共和」體制,反而激化成一個又一個同溫層小團體,彼此憎恨,不但傷害了民主機制的初衷,每個群體也只會把自己越做越小,直到誰也無法改變任何事情。
各方的支持者,其實也常陷入十分類似的思維,只要自己支持的黨派做了件有爭議的事,就會立刻舉出對手陣營以前做過類似的事,製作一個又一個比較表格,大喊「你也做過!你無權批評!」乍聽之下很有道理,但只要抽離一點來看,就會覺得一切都沒有邏輯,除非你真想和自己的敵人,共做一丘之貉。
例如前陣子沸沸揚揚的「口譯哥」趙怡翔任命案,藍營支持者先是群起激憤,說民進黨破壞了文官體制,再拿薪水批說是吳音寧2.0,綠營人士挨罵則畫出了歷史流程圖,從馬英九當年「甲等特考」的黨國黑幕,一路整理到金溥聰任駐美大使時的能力責任疑慮,青天白日被罵得臭頭,便又把林美珠擔任台灣金聯董事長和管碧玲女婿林子揚做駐泰機要的事情搬出來,兩邊的臉都腫了,陋習仍然存在。
好嘛,那我們來期待藍綠之外的力量,沒想到柯文哲對於幾個台北市的大弊案,選前和選後的說法反覆,甚至推出來的一席白色力量立委候選人林思宇,在Day 1就罵其他競爭對手是「連勝文們」,卻還沒進到Day 2就被打臉說她也是政治世家之後,多麼尷尬,支持者情何以堪。
從2018年的選舉結果來看——在此不論是好是壞——台灣大部分的選民還是看政黨做的事,勝過於政黨的顏色,國民黨無法無天的時候拉下國民黨,民進黨瞎搞的時候懲罰民進黨,就算是不可一世的白色力量,選民寧可讓另一個連勝文當選,也不讓雙重標準的你贏。
各個政黨們,為何非得讓芸芸眾選民成天看到這樣子的「我可以但你不行」呢?為什麼在趙怡翔的任命案中,沒有民進黨內外的人士跳出來說「我們和國民黨不一樣,我們該自我檢討」而倡議收回任命呢?為何每個黨都要把自己做的和口中「不倒就不會好」的百年老店一樣腐敗?為什麼不能專注在自己真正的「脫俗」,而要不斷找藉口合理化各樣的爭議呢?
絕大部分的選民都厭惡藍綠惡鬥,討厭雙重標準,每個政黨卻又好像總在想盡辦法,讓自己看起來和大家都一樣。
什麼時候,可以有個政黨,能在該支持的事情上同意自己的敵對陣營,更重要的是,用一以貫之的標準來評斷黨內和對手的一切事務,那個政黨,就是真正超越藍綠的政黨,而且,不論柯文哲、民進黨,甚至是國民黨,都可以做到這樣的事。
終結雙重標準,選民絕對會有感覺,就看他們願不願意而已。
作者 / 趙方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