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兩蔣終其一生反共、堅拒中共統戰,讓台灣免於被中國併吞,實是他們留下的正面遺產。只是現在打著「蔣公牌」和「經國牌」的國民黨人,有在堅持反共嗎?
10月25日國民黨舉辦「慶祝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73週年」活動,吳敦義主席赴中正紀念堂向「蔣公銅像」獻花致敬,並要求各地方黨部同步向當地的「蔣公銅像」致敬。桃園市黨部和台南市黨部即分別率支持者齊聚對蔣介石「永懷德澤」,兩位市長候選人陳學聖和高思博當然也不忘藉此場合造勢一番。
日前才推出《蕃薯簽》微電影、大打「經國牌」的高思博,當天除了感念蔣介石抗日勝利外,也緬懷蔣經國十大建設對台灣經濟發展的貢獻,和帶來民主跟幸福,他並疾呼,對照現今民進黨的治理,盼為蔣公的歷史地位而戰,擊敗民進黨!
誠如行政院促轉會所痛批的,國民黨以紀念台灣光復為名義,實則表現出對蔣介石個人的緬懷,國民黨不應一邊高舉民主價值,卻一邊歌頌戕害民主的獨裁者。但蔣氏父子如果在國民黨內不是票房保證,候選人又何必勞駕在九泉之下的他們出來站台呢?只不過,做為選戰訴求,也許能激起深藍的投票熱情,但未必能打動理性選民的心。
畢竟,對許多人來說,蔣介石是二二八事件的最大「元凶」,在台灣實行威權統治與白色恐怖,已無須贅述,而隨著檔案一一解密,長期被神格化了的蔣經國,也不得不逐漸走下神壇。在五○年代的蔣經國,事實上並非以和藹可親的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而是以冷血無情的情治頭子身分,隱身於台灣政治舞台的背後。
六○年代初期退出特務機關的孫家麒就指出,1949年7月蔣介石在高雄召集蔣經國、唐縱、毛人鳳等組成「政治行動委員會」,重整特務組織,初由唐縱負責,不久後交給蔣經國。該委員會以「總統府機要室資料組」名義行動,控制面遍及黨政軍重要單位,儼然「地下小朝廷」,因為它「連中央黨部一樣指揮」。而「總統府機要室資料組」這個名銜,「雖然沒有關防大印,只有個木刻條戳,但是就憑這個木戳,有時再加上一顆太子先生的名章,便已所向披靡,沒有那個機關敢不另眼相看!」
而在蔣經國實質掌控下遂行檢肅共黨的情治系統,也正是炮製諸多政治冤案,造成民眾人權飽受侵害的主要單位。前任特工谷正文自承,「情治各單位在台灣抓到的真正的匪諜約有兩千人,其餘大多是錯案、假案、冤案」。可以說白色恐怖是蔣經國的一大遺產也不為過。
儘管蔣經國主政後,不再像過去一樣直接指揮情治系統,但身為強人威權體制下的最高領導人,對於其任內發生的陳文成案、江南案等國家機器侵犯人權的事件,仍有無可迴避的政治與歷史責任。當代中國史學家馮客(Frank Dikötter)曾說:「稱讚毛澤東的功業,就好像是在說希特勒蓋了高速公路,而且對狗很友善一樣。」如果說一味頌揚蔣經國親民愛民的事蹟,以及「十大建設」與「十二項經濟計劃」等經濟神話,而無視於其蹂躪人權的種種暴行,那麼容或程度有別,將上述的毛澤東替換為蔣經國,似乎一樣可以成立。
固然在蔣經國執政末期,推動了以解除戒嚴及開放報禁、黨禁為主的政治改革而得到正面的評價,但學者薛化元指出,縱使他開啟自由化改革的關鍵一步,但並沒有推動民主體制,台灣朝向憲法保障人權的進一步自由化改革,乃至民主化改革,必須等到李登輝時代才得以落實。學者吳乃德也說,蔣經國是冷酷無情又廣受愛戴的現代獨裁者,他的民主改革是在美國和人民的雙重壓力下,被迫採取的決定,「蔣經國對台灣民主的唯一貢獻,就是自動移開了他的獨裁,而且是對台灣民主化唯一的貢獻。」
要之,把這位相對開明的獨裁者視為民主創造者,顯係言過其實。但不可否認,兩蔣終其一生反共、堅拒中共統戰,讓台灣免於被中國併吞,實是他們留下的正面遺產。只是現在打著「蔣公牌」和「經國牌」的國民黨人,有在堅持反共嗎?蔣經國在1979年訓示,「我們無論那一個人,只要和共匪方面的人接觸,一握手、一點頭,或者笑一笑,共匪的目的就達到,我們就被利用了」,今天聽來真是格外諷刺啊!
作者 / 彭孟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