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社會對於綠色採購的意識強化,民間團體及消費市場興起一波又一波的綠色採購議題,國內業業者目前限於組織內部的弱點,目前仍欠缺掌握及因應的能力。
作者 / 林士清
資訊產品研發技術及產業規模不斷提升,消費者對資訊產品的需求與日俱增,業者為競逐市場及滿足消費者需求,導致電子廢棄物的數量及種類逐年增加,但電子資訊廢棄物不具環境友善的特質,任電子廢棄物隨意棄置,會造成更大的生態污染。國際社會開始有高度的環保自覺,要求電子產品供應商須提供完整的生命週期管理,定期負責電子產品的移除及回收。
筆者認為台灣應當重視電子廢棄物具備龐大的回收商機,政府為因應環保要求及企業有機會主導該產業之推動,分析國內相關政策利害關係人在電子廢棄物回收之SWOT態勢分析法如下:
優勢(S):
台灣科技業具備強大的代工優勢,國際大廠普遍信任臺灣具有電子產品之製造能力,國內業者具備主導電子廢棄物回收與處理之優勢。其次,國內的科技業擁有開發中國家的經營管理經驗,可承擔開發中國家不想處理或技術難以克服之低附加價值廢棄物處理產業,發展為高成長的綠色科技產業。最後,國內IT產業鏈完整,且為東亞航運之樞紐,有機會將台灣資源回收產業之觸角延伸至海外,電子產品廢氣物回收不僅具備向外擴展之優勢,亦可提升相關企業在環保上之聲譽。
劣勢(W):
長期以來國內欠缺建構回收系統及善盡監督管理之永續概念,導致電子廢棄物被任意棄置或露天焚燒,甚至使用強鹼強酸而將廢料排放到河流,造成水源污染。其次,由於國內業者欠缺環保意識,因此在製造流程及成本管理上,無法減少對環境有害的材料,許多材料不具備拆解、回收及再利用的特質,難以延長電子產品的壽命及保固措施,導致公司內部的作業流程趨於劣勢。最後,國際社會對於綠色採購的意識強化,民間團體及消費市場興起一波又一波的綠色採購議題,國內業業者目前限於組織內部的弱點,目前仍欠缺掌握及因應的能力。
機會(O):
透過產品生命週期之生產與回收,有利於開發更容易回收的材料、模組及產品,降低整個產品生命週期的製造成本,對於業者的溢價定價及環保聲譽皆有成效。其次,可將電子廢棄物回收之供應鏈從單向變為雙向,開放相關廢棄物進口以壯大國內市場,協助業者建立集中化或分散化的營運據點,如何定價及回收之服務獨立於製造,並將核心製造服務搭配出售已提升產品的競爭力。最後,發展電子廢棄物回收必須有前瞻思考力,政策設計及產業佈局應鼓勵國內業者投注在研發投資,將沒有國家想做的低附加價值廢棄物,發展為經濟成長及環保概念的綠色科技產業。
風險(T):
國際大廠紛紛強化產品的生命週期之管理模式,爭取龐大的環保標章綠色採購商機,由於國際大廠在全球供應鏈中具備較好的技術,後進發展的國家其產業在供應鏈價值中恐無法快速竄起。其次,若當地的處理技術不佳,處理過程對環境產生較大危害,巴塞爾公約同意將廢棄物送往技術先進的國家進行處理,目前我國相關業者之回收技術尚佳,但礙於法令規範尚未鬆綁,關於國外進口電子廢棄物材料仍屬於管制階段。最後,近年來因新興國家的崛起,讓國內業者過往引以為傲的成本管理優勢減損,業者必須承擔競爭力流失,且被其他低成本之開發中國家廠商取代的風險。
相關閱讀:
One thought on “電子廢棄物系列-台灣電子廢棄物回收之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