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勞動民眾在一線城市普遍起薪是五千人民幣的均價,台灣人平均薪資破萬顯然不切實際,也忽略共產政權所真正在乎的本質—剩餘價值,你賺的真得不用還嗎?
三十年前,上海計程車司機載到台灣人問:您是來探親的嗎?
二十年前,上海計程車司機載到台灣人問:您是來投資的嗎?
十年前,上海計程車司機載到台灣人問:您是來觀光的嗎?
現在,上海計程車司機載到台灣人問:你是來找工作的嗎?
上述是對岸網路最近常調侃台灣人的段子,或多或少說明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的概念,加上近期中國各地推出的惠台政策不斷,尤其以國台辦發佈的31項惠台措施最具影響力,因為其中12項涉及加快給予台資企業與當地企業同等待遇,19項涉及逐步為台灣同胞提供與大陸同胞的同等待遇,導致台灣人赴對岸找工作、找機會、找生計的趨勢日漸顯著,拿卡式台胞證成為解除台灣悶經濟的唯一解嗎?尤甚,當對岸擬大舉挖角台灣人才,前總統馬英九卻表示他高興得要命,實在令人費解。少子化已衝擊台灣經濟成長,加上外部更大、更具掠奪性經濟體的吸力,低薪過勞及人才短缺所衍生的國安危機加劇,特別發生在台灣年輕一代人身上,這種無力的現象尤其令人憂心。
不過,對岸真的有台灣部分媒體形容的那麼好嗎?頗值得商榷,台灣部分媒體報導不僅喪失客觀性而見樹不見林,越是一再吹捧卻越顯示中國市場本質缺陷的忽視,包含住房問題、環境問題及勞動條件等,台灣人或許有短期進入門檻的優勢,但長期來看不是安身利命的好所在。筆者遇過不少在北京、上海、深圳打拼的台灣青年,初次見面都表明自己月薪已有破萬人民幣的薪資,回台來回機票、年終獎金、隱性福利及其他津貼還沒納入討論,看似前程似錦,但灌水意義不言而喻。筆者繼續追問兩個問題氣氛就僵了:薪資是稅前還是稅後呢?租房租在哪裡?對岸的薪資稅前稅後差異很大,尤其是針對港澳台的境外人士;倘若沒公司補貼住房租金,畸形的租房市場會讓台灣人的實際所得大打折扣。
這種情形也發生在台灣新創團隊赴對岸的風險,台灣的新創團隊不要傻呼呼,媒體和掮客呼弄您兩句,就想跑來對岸市場瞎攪和。中國市場宛如偌大的迪士尼樂園,給你台灣人門票優惠,進園子還是得正常排隊忍受插隊、遊樂設施照價付費,米奇老鼠不高興還會咬你兩口。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中國經濟急速轉變,台灣人在對岸的政經地位也搖搖欲墜,過往握有資本及技術的台商、具有管理經驗的台幹面臨轉型的無奈,過往台灣人高高在上的驕傲,將被台勞與台流找尋小確幸所取代。所謂的惠台政策不僅是拉攏,更是成為照顧台勞與台流的福利政策或短暫優惠,80後的台灣人幾乎已無台商地位與資源,這是台灣人在對岸打拼所要面臨的現實,國民待遇就是縮減港澳台僑特權的同義詞,這才是兩岸融合的真實寫照。
當台灣青年都說在對岸一線城市打拼,有著月薪一萬人民幣以上的待遇,難道真的是台灣人好棒棒嗎?筆者有些質疑,台勞和台流月平均收入都能破萬有些不可思議。實際上,當地勞動民眾在一線城市普遍起薪是五千人民幣的均價,台灣人平均薪資破萬顯然不切實際,也忽略共產政權所真正在乎的本質—剩餘價值,你賺的真的不用還嗎?
作者 / 林士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