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園,教室以外享用公家付費的冷氣多年,怎麼冷氣走進教室的路那麼遠?走入教室後管制又那麼嚴,那麼苛?這樣公平嗎?
台灣地處亞熱帶,北回歸線通過嘉義,嘉義以南更屬熱帶,每年6 ~10月冷氣已然成為每個人生活中的必需品。在家庭,除少數家庭或高海拔山區外,可說家家戶戶都裝上冷氣。
在職場,除工作地點必須在戶外或若干工作性質特殊,無法裝置冷氣的行業外,辦公室、廠房、百貨賣場、交通運輸……等工作場域也都普遍加裝冷氣。
在校園,從校長室到各處、室教職員工辦公處所也都裝有冷氣,且這些冷氣完全可以依教職員工之意志開啟使用。學校的主體活動為「教」與「學」,學校所有的行政組織都是為服務教學活動而設置,而教室為教學活動主要場域,就算扣除暑假的2個月,每仍有2~3個月的時間有使用冷氣支必須,且多數學校都辦理暑期輔導課程。當多數的人都可在冷氣房裡辦公或工作,唯獨我們的老師、學生仍必須頂著酷暑再燜熱的教室學習,學校如此分配資源,公平嗎?如此的學習環境,有效率嗎?
台北市長柯文哲準備動支約15億元補助轄下中、小學教室將全面裝冷氣,相關建置辦法、補助、配套措施,教育局仍在研議中。此新聞一岀,教室應否裝冷氣此一議題,再次受重視,引發多方討論。
對若干已籌湊其他經費來源,建置完成或準備建置冷氣之學校,其補助款應如何因應?學校園有電力系統否負荷在教室裝冷氣之電力負擔?等技術問題姑且不論。反對在教室裝冷氣的主要理由有三:
1. 適應環境也屬學習之一環,若學生連一點點的熱便無法忍受,將如溫室裡的花朵般脆弱,難禦酷暑與寒風。
2. 最炎熱的7、8月正值暑假,學生都放假了,真正使用時間僅暑假前後各1個多月,使用率偏低。
3. 一旦教室全面加裝冷氣,四體不動的學生在炎炎夏日,將很難走出舒適的教室,且長時間關在冷氣房不利健康。
畢竟冷氣屬高耗能設備,教室全面加裝並非裝好後便可享用之,後續電費與維修費都所費不貲,對電力供應吃緊的夏季用電更是雪上加霜。據筆者所知,各級學校對教室冷氣之管理使用辦法大多採使用者付費之精神,由學生(使用者)集資向總務處購置集點卡,然後刷卡開啟冷氣,總務處再將販售集點卡收入依權責挹注電費、冷氣維修費等支出。
教室有冷氣可吹後,學生及第一線授課教師是爭取到夏季上課、工作中可以免受高溫之苦。但如果教室吹冷氣要學生自己付電費的使用者付費的邏輯成立,那麼也請校長室以降各處、室教職員工辦公處所,亦同步依此使用者付費精神辦理之。
教育哲學、教育概論都說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學校的一切都在為服務教學活動。但在美侖美奐的校舍中,享有最多資源的單位,永遠是掌握最多權力的主官、主管。老師在權力運作上數相對弱勢,學生則屬絕對弱勢。在校園,教室以外享用公家付費的冷氣多年,怎麼冷氣走進教室的路那麼遠?走入教室後管制又那麼嚴,那麼苛?這樣公平嗎?
冷氣走進教室,走出校園權力不對稱與資源分配的盲點。溫室說、使用效率說、健康說等反對冷氣走進教室的理由如果成立,可能校園中的冷氣將拆除殆盡。總不忍教職員工因吹冷氣吹成溫室裡的花朵,吹出文明的冷氣病吧!使用效率高,可能是冷氣在校園中仍能存在的唯一薄弱理由。
作者 / 謝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