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網紅的某些言論讓你憤怒嗎?你覺得社會已經這麼亂了為什麼還要在網路上進行無謂的爭辯嗎?其實,只要就事論事,都是好事。因為:透過這樣你來我往的爭辯中,台灣社會才可能產生邏輯越來越清晰、價值觀觀越來越進步的正向循環。
邏輯有兩種
在小朋友的世界裡,「寒冷」有兩種:一種是「真的很冷」;還有一種是「媽媽覺得冷」。在中華民國,邏輯也有兩種:一種是「經得起論與證」的邏輯,一種是「這個我可以」的邏輯。
儘管這個社會看似因為社群媒體的便利而百家爭鳴,其實所謂的話語權不過只是從「超極少數」分散到「非常少數」的人身上。
四十年前的戒嚴時期只有老三台能夠播報新聞影響民意,但是今天哪個阿貓阿狗如筆者對於公共事務也可以大肆批判一番。不過,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吸收所有的資訊;人們的注意力畢竟太有限了,所以我們只看我們「覺得應該看的」以及「真心想要看的」。所以「品牌」是很重要的;因為「品牌」可以大幅減少我們挑選資訊的時間。
我們用怎樣的邏輯挑選品牌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邏輯。就像毒蛇毒不死自己那樣,包括讀者在內的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邏輯好棒棒,至於那些有好文筆好口才、能夠說出自己心聲的人更是人中龍鳳。不過能說擅寫的人多如過江之鯽,總要挑一尾特別大尾的~~比如說學有專精的學者、很會搞笑的藝人、或是很會賺錢很敢嗆聲的強者之類的~~來發落轉貼,才更有那種「你看!就說我的看法是對的吧?!不然這些人中龍鳳的看法怎麼會和我一樣?」的解氣之快、先知之嘆。
總之,因為「能夠關注的品牌數量很有限」的關係,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成為眾多網民發落追捧的網紅。也因此,隨便哪個網紅臧否一下時政都能夠引起上萬網友的關注。這當然沒有什麼問題。問題是我們無法確定網紅的發言邏輯到底是基於哪一種~~是「經得起論證」的那一種?還是「我覺得很可以」的那一種?
網紅與我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既是一路貨,當然一家親。網紅與網友彼此相濡以沫,那是言論自由的一部分;但網紅畢竟是網紅,言論動見觀瞻,所以言論如有謬誤,自然也會招致口誅筆伐,這也是言論自由的一部分。於是網路論戰就此展開,各方「X粉」與「X黑」戰得天昏地暗。其實,對於抱持「我覺得很可以」那種邏輯的人,你是不可能戰贏他的。因為他的思維理路根本就存在於另一個平行時空。
比如說,大家還記得上個月在台大校園裡「挺管/反管」場合中的「假摔哥」嗎?理論上,一個人「有沒有遭受到暴力拉扯」、與他「真的因為被暴力拉扯而跌倒」或者「其實動手的人沒有很暴力,只是被拉扯的人自己順勢跌倒」,還是「被害者是不是事先就預謀『被被害』」…..等等各種條件都不相干。「有沒有遭受到暴力拉扯」?一個客觀的檢視方法就是:「還原現場」。當我用同樣的角度、力道、對100個人實施時間相同的拉扯,會有幾個人認為這算/不算暴力。
如果你覺得這樣的檢視方法太費事也太不嚴謹?那麼,換個方法。人類法學發展了那麼幾百上千年了,所謂的刑事法對於「算不算暴力」已經有一套很嚴謹的判斷邏輯了。「我為什麼打你」、「你有沒有受傷」、「你到底有多欠打」只能當作「量刑的依據」,並不能用來論證「我到底有沒有使用暴力」。
筆者覺得自己這樣的判斷邏輯很棒棒,因為它與當代的法學基本理論相符;如果你想要挑戰我,首先你得要成功推翻當代的法學基本理論。換言之,除非你秉持的是「堅決抵制西方『憲政民主』、『三權分立』、『司法獨立』等錯誤思潮影響,旗幟鮮明,敢於亮劍」之類「有中國特色」的法律邏輯,否則不論如何,你是無法否定筆者所秉持的邏輯的。
但是,有趣的來了。就是有不少人,包括學歷不低、偶爾上電視論政、也算小有名氣的網紅,竟堅持「在場的職業學生故意挑釁鬧事,那樣子拉扯衣領真的算不上什麼暴力」、「是不是暴力與加害者有沒有施暴的意圖兩者之間當然有關係,而關鍵在於『犯意』」這樣的邏輯去分析事情。
這種時候,自認為邏輯好棒棒的人如筆者,除了笑笑以外,還能如何回應?
網路論戰的策略與意義
淺見以為,對於秉持這種邏輯的人,比較好的做法是盡量讓他說,再拿他那破綻百出的邏輯讓他打自己的臉。於是他的粉絲就「或許」會覺得擁護這種人真丟臉。但這樣還不夠。我們還要站上道德制高點,溫暖地建議他「多思考、多閱讀」。於是他除了罵髒話或是打架釘孤枝之外,再不容易找到施力還擊的地方。這才是徹底「打趴」他的方式。
可是其實,這是一個文明的社會,我們沒有必要去「打趴」誰。因為,別說是「以力服人」了,就算是以「理」,其實從來都很難服得了對方。平心而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見/定見,哪裡會輕易因為被打臉了就幡然悔悟、大徹大悟?太難了!這樣的嘴砲筆戰如果有價值,價值不在於「打贏了」的快感,而在於那些還沒有定見的旁觀者們默默地看著雙方攻防之後,決定自己要不要站在「被打臉」的那一邊。
某些網紅的某些言論讓你憤怒嗎?忍不住群起而攻之嗎?你覺得社會已經這麼亂了為什麼還要在網路上進行無謂的爭辯嗎?其實,只要就事論事,都是好事。因為:透過這樣你來我往的爭辯中,台灣社會才可能產生邏輯越來越清晰、價值觀觀越來越進步的正向循環。
作者 / 吳傳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