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主張統一的人,從反共到親共才能轉變地如此輕輕鬆鬆,毫無心理負擔,因為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是在協助「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儒教研究中心的陳明教授,日前接受媒體採訪,針對是否要把炎帝祭祀、黃帝祭祀視為「國祭」,以促進國家認同一事,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這在網路上引發了應該祭黃帝還是祭孔子的爭論,乍看之下有點搞笑,其背後卻是「中華民族」應該重血緣還是重文化的兩套看法,並突顯出「中華民族」實際上是一個人為建構出來的概念工具。
陳明教授並不反對地方性的黃帝祭祀,但「國祭」的對象則應該是孔子。他認為強調血緣始祖並不妥當,因為黃帝乃漢族始祖,並不能代表其他民族。尤其是,如果各族都強調自己認定的始祖,那顯然會出現諸神之間的對立,不利於「中華民族」的整合。而孔子象徵的是文化價值,就算是元朝、清朝這樣的異族政權,也都遵奉孔子的地位、思想與價值觀。血緣有邊界,文化則可以超越血緣。做為儒家代表的孔子,有一整套的思想與價值體系,能夠超越血緣限制而廣泛傳播。
祭黃帝,代表「中華民族」是一種血緣傳承,那就很難解釋滿州、蒙古、維吾爾、西藏等異族,為何屬於「中華民族」的一環。祭孔子,代表「中華民族」是一種文化傳播,不同血緣的人,只要接受並認同中華文化,都可以納入「中華民族」的一環。也就在此意義下,他指出:「中華民族不能理解為五十六個民族的總和,而應該是五十六個民族在國家認同和文化認同基礎上生成的政治共同體,即所謂國族。」
也就因為文化是逐漸被更多人接受與認可的,甚至是被刻意塑造與建構出來的,在以文化為基礎來建立群體認同時,在努力使所有國民都有相同語言、信仰與價值觀的情況下,就陳明教授的說法,「中華民族概念本身就是一個目標,並不是一個完全的現實。」
然而,反對者認為,黃帝是華夏文明的開創者與奠基者,自唐以後,各朝各代對於陝西黃帝陵的祭祀就從未中斷。黃帝距今已有五千年,孔子距今僅有兩千五百年,顯然黃帝更能代表中華文明的悠久傳承。
此外,黃帝雖是漢族始祖,但中國本就必須以漢族為本位,難不成取得政權的異族,只要遵奉孔子,就可以從存心入侵變成正當統治了嗎?若真是如此,蒙古來了就效忠於蒙古、滿清來了就效忠於滿清、日本來了就效忠於日本,這顯然是相當荒謬的說法。
陳明教授承認了「中華民族」是近代以來,由政權所建構出來的產物,是為了維繫龐大版圖的統治而有的概念。也就是說,「中華民族」並非任何人的先天本質,而是一種後天的、經由學習而來的認同。而反對者也並未否定這一點,他們僅是主張要以漢族統治為本位。
其實,兩岸現在糾纏不清的根源之一,就是國共兩黨都在塑造人民對於「中華民族」的認同,卻又分屬兩個政權、分屬兩個讓人常常分不太清的國名。也就因為如此,某些主張統一的人,從反共到親共才能轉變地如此輕輕鬆鬆,毫無心理負擔,因為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是在協助「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在資訊不透明的情況下,社會大眾容易有「我本來就是中華民族一分子」的觀念,但是在統治者和御用學者那裡,則清楚地意識到「中華民族」是個穩固權力的概念工具。「中華民族」是目標而非現實,更直接地說,它是政權設定的目標,而非人民本來的歸屬!
作者 / 企鵝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