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當道,留不住人才就等於是坐以待斃,台灣必須認真思考留才的策略與重要性,才不會讓台灣在世界競爭中被邊緣化。
日前台大副教務長接受外國大學邀請,辭去台大教職,赴任外國大學的建築、機器人跨領域研究中心主持人的事件,再次引發了國內關於高階學術與技術人才外流的擔憂。同時,中國近期發布的所謂「惠台措施」,以高薪策略挖角台灣人才,激起了更多關於台灣能否留住人才的爭論。事實上,根據政府截至2015年的統計,台灣約莫1000萬的勞動力中,就有高達72萬人出國尋求就業發展,而這些人之中的七成以上都具有大學以上學歷,凸顯出台灣人才外流的現象。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因此,比起單純掌握的製造,掌握專業知識且具有應用與研發能力的人才將是未來任何產業的重點需求。西方國家與中國政府都深深的理解到在知識經濟下,搶人才的產業戰略上重要性,因而不斷向全世界挖角高階人才,並不惜祭出高薪或具有地位的職位,但在台灣,我們卻看不到國家在這方面的努力,反而是不斷的讓人才流出外國。
事實上,台灣近年來對於培育人才與留住人才方面的努力極為欠缺,我們不僅沒有給予既有人才優於國外的待遇,對於培育人才方面還對獎學金施加諸多限制(例如現今的公費留學考試僅補助博士生等等),更遑論,國家對於高階人才欠缺足夠的重視,我們並沒有給予他們合理的研究環境,反而不斷的施加各種雜務、責任與績效要求,整個國家也沒有在產業層次上賦予高階人才適當的待遇與職位。正如許多學術圈與高階技術人才所表示的,同樣的人才在外國可以擁有跟台灣相比至少兩倍以上的優厚待遇,且外國更願意給予合理的研究環境與尊重,這些對待是在台灣找不到的。
任何與高階的技術與學術圈接觸過的人都知道,留在台灣無論在薪資待遇或是整體環境來說,都對高階人才並不友善。不僅在產業層次上,博士級人才薪水也不過高於碩士級一些些,很多企業更是把博士當成碩士用,讓博士級人才無法在專業上伸展手腳,換言之,我們的產業根本不知道高階人才的用途何在,以至於無法運用這些人力,也無法給予他們合理的待遇與賦予挑戰。
學術領域上,許多人認為教授平常只要做研究很輕鬆,但同等的學經歷在外國甚至中國可以獲得更優厚的待遇,同時,國內往往賦予教授諸多行政事務與責任,而學術資源的挹注不僅分配不均還不夠豐厚,各種學術績效的刁鑽要求更讓各領域的學術人才吃不消…..凡此種種都為高階學術人才的出走埋下伏筆。
總的來說,台灣的高階人才與整個台灣社會都在窮忙,大家都無法獲得合理的待遇,卻又出奇的忙碌,不僅無法適才適所,還有無盡的雜事阻礙著專業與研究發展。台灣政府與社會的對策是什麼呢?除了用深耕台灣的情緒勒索外,我們仍未看到實際的政策配套與執行,搶手的高階人才忍受不了台灣的現況下,自然就會在市場法則下被外國挖角。
知識經濟時代,人才才是國力,台灣必須對留住高階人才給出深思熟慮的策略,而不是以情緒勒索的方式要求人才「留下來」,我們必須重新思考與定位高階人才對台灣各產業的重要性,並且重新分配資源與投資,給予高階人才更為合理的待遇。知識經濟當道,留不住人才就等於是坐以待斃,台灣必須認真思考留才的策略與重要性,才不會讓台灣在世界競爭中被邊緣化。
作者 / 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