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父母有管教小孩的義務,然大人們應充分體認:以愛為名的暴力不是愛!真正的愛是溝通、包容與尊重。
知名藝人王宥勝臉書貼出其撕毀2歲女兒故事書的照片,原因就只出在她不肯收玩具,更說「現在終於懂為什麼父親要扮演一個嚴厲的角色」,留下「不收玩具很簡單,我就直接摧毀給你看」這樣的狠話。發文引來各界(尤其是親子教育專家)排山倒海的批評聲浪,宥勝更被揭露曾在訪談中坦承曾一次揍過兩歲半的女兒,他進一步表示自己發現華人小孩非常需要揍才能被矯正(連結)。
宥勝的「暴力教養經」實在令人不敢恭維,但這卻只是眾多威權暴力教育案例的冰山一角。現今台灣中老年家長不少人的「教育」方式仍不脫打罵教育的模式,以暴力要求子女遵從其意志與己身認為的「規矩」,這跟昔日黨國政府灌輸洗腦「不打不成器」之中國醬缸封建教育思維也有一定關係。然而這樣的暴力教育即便能達到一時「糾正」的效果,卻會帶來可怕的副作用:孩子從大人的行為中所學到的卻是「必要時使用暴力也沒關係」的觀點,他們有可能在長大後,成為不自覺施暴加害他人的潛藏因子。
另外,根據衛福部統計,兒少疑似遭不當對待的案例在近來逐年攀升,平均每5分鐘就有1名兒少被通報。到底是哪一種類型家庭最常發生不當管教案例呢?答案令人驚訝:竟是高社經族群!原因在於不少高社經族群的家長因對子女期待較高使得控制慾過強,一旦孩子表現不如己身預期,便可能對其動粗甚至虐待。再回頭看看宥勝的案例,其是知名藝人,演藝累積之收入頗豐,對女兒要求甚嚴,會出現揍人及撕玩具的暴行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即便父母有管教小孩的義務,然大人們應充分體認:以愛為名的暴力不是愛!真正的愛是溝通、包容與尊重。在管教的同時也應注意對方的感受,才能維護親子關係的和諧,才不會導致暴力處事的惡性循環。
作者 / 賴彥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