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一個民族的根,文化資產正是承載歷史的重要媒介,搶救文化資產應該從歷史教育做起。
作者 / 陳昱齊
對於文化資產保存又是一大挫敗,被台北市政府列為暫列古蹟的「清雲閣」,竟然遭到地主「突襲」拆除,事後郝龍斌市長雖然表示「震怒」,並將以文化資產保存法等規定對地主重罰,但最高百萬的罰緩,恐怕還抵不上日後改建豪宅一坪的售價,難怪地主勇於挑戰公權力。
今年初也才剛發生另一件憾事,位於正在審議「文化景觀」資格的遭到拆除,更令人不解的是,怪手還是雲林縣政府地政處派來的,形成地政處與文化處各行其事的狀況,同樣引來縣長蘇治芬的「震怒」,外界推測由於該電台位於高鐵特定區中,為了排除開發障礙而遭到拆除,只是沒想到動手的竟然是地方政府自己。
這兩個案例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台灣的文化資產保存經常面臨與都市開發間的衝突,台北文萌樓都更案、台鐵台北機廠保留案是較為外界所知的案例。文化資產本身保留的台灣歷史發展的痕跡,理應是最好的歷史活教材,比起靜態死板的文字描述,更能讓人體會歷史的情境,觸摸到古蹟的一磚一瓦,勝過書本上的千言萬語。但在開發利益至上的觀念下,大部分的台灣人並不那麼重視文化資產的保存,文化資產本身經常被視作開發的阻礙,建商、地主甚至是文化主管部門都欲除之而後快。
即使有幸被保留下來的文化資產,其維護與管理也經常面臨去歷史脈絡化的危機,彷彿留下一個文化資產的軀殼,就算盡到保存的任務,例如台鐵台北機廠的保留,台北市政府雖然同意保留台北機場本身,但卻沒有規劃系統性地保留各式機具、文物、檔案與無形技術,這些才是構成台北機廠主要靈魂的部分,但市政府著眼的只是周邊土地的開發,甚至要蓋個完全與原址無關的美術館,而明明這裡就是專家眼中絕佳的鐵道博物館設置地點,一切的處理方式都讓人覺得,保留台北機廠只是為了向文史工作者交差了事罷了!
去歷史脈絡化的危機也存在於日益盛行的「文創發展」上,「文創發展」本應作為文化資產保存的「副產品」,但現在儼然有喧賓奪主之勢,文創商品成為文化資產展場中的主角,買個文創商品回家紀念成為流行,但文化資產本身所蘊含的歷史意義究竟為何,似乎成了配角,文化資產成了「賺錢」的工具,而非文化歷史傳承的載具。
上述所指出文化資產保存的問題,法制化不足與罰則過輕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即使有法令夠完備,罰則過重,充其量不過是起到消極防範的作用,文化資產固然可能因此不會被隨意拆除,但保留的方式依然可能是「有殼無體」的狀況,更遑論體認到文化資產背後蘊含的歷史價值。筆者認為要解決當前文化資產保存的危機必須從歷史教育著手,歷史是一個民族的根,文化資產正是承載歷史的重要媒介,搶救文化資產應該從歷史教育做起,如果台灣人對於文化資產的消逝還能有那麼一丁點感覺的話,也許危機就是轉機。
您好, 我們是兩岸新聞報導獎團隊, 從您的這份作品中, 看見您對兩岸新聞有獨特的見解, 想詢問您是否有意願參與第十八屆兩岸新聞報導獎, 本屆報導獎總金額高達134萬元整, 歡迎您一同共襄盛舉, 感謝您。 報名網址:http://www.mcu.edu.tw/department/comm/18news/ch/index.asp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Crossstrait?fref=ts 微博:http://www.weibo.com/u/262789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