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錢是中性詞,無關乎善惡,也與價值無涉,但如果舉債做消費性支出,則是敗家行為。
君子無罪,懷璧其罪。借錢是中性詞,無關乎善惡,也與價值無涉,但如果舉債做消費性支出,則是敗家行為。借錢的管道繁多:從出門忘了帶錢向朋友借50元買早餐到買房、買車向銀行辦理抵押借款、票貼借款、民間互助會甚至銀行發出的現金卡及財務公司、地下錢莊的高利貸均屬之。經營企業需要大量資金,也要借錢,除了用廠房機器設備做抵押品向銀行借貸外,發行股票集資也是另外一種借錢模式。
國家是貨幣(money,錢)的發行者,但錢之所以值錢,就是因為人民相信國家不會亂印鈔票。因此如果稅收不足,或政府施政需要大量資金挹注如:發生天災、發動或被發動戰爭、啟動重大工程建設、社會福利、教育經費…..等等支出都要很多很多的錢。當政府錢不夠用時,不是也不能印鈔票,只能借錢。政府借錢的方式,除向銀行借貸外,還有一獨門暗器,可以發行公債的方式向民間集資。
凱因斯理論(Keynesian theory),是根據英國經濟學家凱因斯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可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總需求來促進經濟增長。
1932年美國經濟大蕭條時,羅斯福總統推出「新政」,帶領美國人民走出經濟的陰霾。
1970年代,因能源危機對台灣經濟產生巨大衝擊,斯時由蔣經國、李國鼎、孫運璿等人所擘劃的十大建設,帶領台灣人民度過了石油危機,也為台灣日後經濟發展奠定厚實的基礎。
2008年馬英九總統為振興低迷的經濟,花了國庫近900億元發行消費劵。經建會估計,消費券對於GDP的貢獻僅約0.28~0.43%,低於預期。用大白話說,消費劵的發行,等於將國庫近900億元的寶貴資源投入大海一樣。
上開三個案例,都可說是經濟學凱因斯理論之應用,利用國家擴張性政策,通過增加總需求促進經濟增長。以結果論,同樣是凱因斯理論的應用,十大建設成功,而消費劵發行失敗,是一既成事實。
有學者研究過去幾次政府公共建設對GDP的貢獻,大部分都是統計檢定不顯著,甚至是負面的;道理很簡單,因為公共建設舉債金額大,所以排擠了部分民間投資。這十多年來,政府花了一兆多元投入公共建設「拚經濟」,不只績效不彰,還留下一百多個「蚊子館」,以及五十多個正在長大的「孑孓館 」。
台灣在規畫公共建設時,並未充分考慮公共工程的「陋習」,例如台灣公共工程標案中,高達98%採最低標,2014年時,建築平均成本在全世界排名倒數第三低,橋樑平均壽命只有35.7年,遠低於歐美、日本的百年以上;台灣的漁港密度超過日本,每6.9公里就有一個漁港……等等也創造出另類台灣奇蹟。
此外,完工期限延宕與預算追加已成常態。公共工程委員會2001、2002年曾統計,一億元以上工程有49.5%和50.4% 工期延宕, 例如西濱快速、機場二期航廈、北二高等工期,都是原計畫的一到三倍,最近通車的機場捷運,規畫到完工更長達20年。從2000年以降,政府舉債已高達5.6兆,如此天文數字的舉債是怎樣在20年從不到3000億膨脹了20倍。柯文哲驕傲地在市議會表示,上任迄今已清償市債330億的政績,藉機狠酸陳菊的隔空交火,炒熱了政府舉債相關議題。
上述的資訊求助google大神,唾手可得。從這些資訊與數字的背後,所隱藏的基因密碼計有四點:
一、 有任期的民選縣市首長,不管舉債若干,任期屆滿後,印信一交接,債務人永遠是公法人縣市政府,一切的債權與卸任的自然人縣市長無涉。
二、 重大公共工程之標案採最低標,搶標、低價競標,多事標案總在工程品質低落、工程延宕、變更設計預算追加的漩渦中打轉。政府的債便在這個漩渦中被高築之。
三、 政客們總以能爭取經費,建設地方當作政績,姑且不計無恥政客在這些建設案發包過程中乾商勾結,從中漁利。上兆的資金留下難以數計的「蚊子館」,以及正在長大的「孑孓館 」。因此創造了環島大小港口密布、機場星布的另類台灣奇蹟。
四、 為了選票,假社會福利之名,討好特定族群的燒錢法案,在藍/綠兩大政黨之間,如軍備競賽般的加碼、加碼再加碼,國債就在這個加碼中快速積累。
在民間借錢就產生了債務,有了債務就叫欠債。欠債並不可恥也可怕,可怕的是舉債之後,錢都用在消費性支出,甚或奢侈性消費。僅有債台高築,沒有增加資產,終就資不抵債,難脫資產清算,破產宣告之惡運。反之,借錢用於投資性消費,投資房地產、股票、工廠。這些投資可以創造利潤,利潤在投資,增加資產,良性循環,這樣的借錢,雖然仍有風險,但應是一健康借錢哲學。
經營國家機器,應量入為出,何人亂借錢,又不能把國家的錢用在刀口上,肆意浪費的敗家政客,選民請擦亮眼睛,用選票制裁之,讓我們揮別債務的桎梏,防杜國債高築,遺禍子孫。
作者 / 謝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