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參加科技部與以色列代表處所共同舉辦的「台以創新經濟論壇」,其中幾位以色列講者都提到,以國之所以能在人口不多沒有國內市場、土地貧瘠、強敵環伺等國內外不利條件下,不斷推出創新科技,除了全國上下都有必須在艱困條件下生存下來的認知外,還有三個重要的特點:不拘泥於從屬關係,可以直接質疑權威,討論出最好決策的人際交流方式;認為失敗是賺取經驗的最好途徑、以及以色列自衛軍的從軍經驗。
當在台灣從軍被認為是「不得不去做」的苦差事與義務,或是「鐵飯碗保障」時,以色列人卻視軍隊為用以培養團隊合作,以及熟悉各種最新國防數位科技的學習場域,甚至是眾多新創團隊的最好育成中心。而這當然也跟以國士兵能夠隨時與上級平等討論,以及勇於嘗試各種方案,不以失敗為恥的傳統有關。
在台灣,我們常常希望透過直接將其他國家的體制法規或硬體設備硬套移植在台灣現有的體系下,來複製其經驗,結果出現的就是各式各樣的四不像,「上有法規,下有對策」,還有越來越多的「橘越淮為枳」「某某國能,台灣為什麼不能」式的慨嘆。這樣的想法其實與當年清朝希望透過只引進西方武器與訓練,無需做任何思想與政治社會改革,就可以戰勝西方列強的想法無甚差別。
如果我們真的想要模仿以色列的創新精神,最先做的不應該是引進許多硬體或軟體制度,而是改變我們社會與組織中的父權式「官大學問大」「學長管學弟」觀念,不拘泥於傳統,追求解決方案,而非堵住質疑者的嘴,將我們的決策方式扁平化、加速,容許鼓勵討論與犯錯的空間。以色列雖小,但其每年新創公司團隊數量卻能與美國匹敵。人口比以國來得多好幾倍的台灣,應該正面看待我們沒有中日韓等國古老傳統,因為這讓我們有更多機會去嘗試新的想法與想像,不受古早教條束縛。而這也是一個將新活力注入台灣經濟與軍隊的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