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北一女高一新生,昨疑因功課壓力,在新北永和自家社區十四樓頂,留下寫著「不用找我了,那就是我」信封後,跳樓輕生不治,女學生父親悲傷向警表示,女兒原想念師大附中較沒壓力,但在他們期許下進北一女,「開學幾天就有壓力。」
這些年來資優生跳樓的新聞不斷的被複製貼上,教改多年,補習班的數量不減反增,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公布「國民中小學教育品質民意調查(二)學習品質滿意度調查」發現,受訪民眾認為國中英語、數學兩科,光是學校正常教學還不夠,還需要補習;而十二年國教實施以後,並未減輕學子課業壓力,教改口號喊得震天價響,說什麼適性揚才、有效教學、差異化評量、培養孩子帶著走的能力、核心素養導向,這些立意良善的教改理念到了教學現場往往滯礙難行,就筆者的觀察,這些年來,其實學校的風景一直都沒變。
一、圍牆
不管是傳統的紅磚牆,粗礪的洗石子牆面,或是現在最流行的馬賽克拚貼在地文化、健康促進等意象圖騰的嶄新圍牆,還有試圖打破學校與社區的藩離,標榜開放式校園的鏤空式鐵欄竿,多元的社會,多元的入學管道,連學校的圍牆也如此多元。
只是,再高的圍牆,想翹課逃學的還是進的去出的來。而開放式的校園,對那些被滿滿的考試及作業壓得喘不過氣,連一個禮拜僅有兩節體育課都被叫到導師室罰背英文單字或國文解釋的學生來說,所
謂的開放式校園,就只是能看到圍牆外的風景罷了,反正我哪裡都去不了。
二、頂樓
為了防止調皮的學生發生意外,通往頂樓的樓梯間,通常加裝上鎖的鐵門,以避免學生在校園的死角抽菸、吸毒、霸凌同學或是探索青春期男女之間那塊大人們千叮萬囑,不可觸碰的神秘地帶。
某明星高中資優班學生,因長期課業壓力,自五樓教室前走廊一躍而下,一條年輕的生命就此隕落。之於那些對未來沒有任何期待只活在當下的學生來說,加鎖的頂樓上不去,那就轉戰廁所內、操場角
落、無人的空教室或校園內的其它隱晦角落就好,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對某些背負著父母期望,自我要求甚高的學生來說,一旦過不去了,生命中的唯一出口,就是讓自己變成自由落體,以拋物線和世界做最後的揮別。
或許,對於那些想不開的學生來說,不是出口太少,而是被上鎖
的地方太多。
三、教學正常化
教育局長官及學校主管不斷的耳提面命,三令五申,務必做到教學正常化,所謂的正常化指的是編班正常化、課程規劃與實施正常化、教學活動正常化、評量正常化。其中最常違反規定的是教學活動正常化。體育課的時候,被導師叫到導師室背國文解釋;綜合課被英文老師借來考試;電腦課的時候,學生學習的時間總是太短,而耗在fb的時間卻又過長,這林林總總的怪現象,在教育部大力推行教學正常化這麼多年之後,還是一直存在。我想,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
教務處廣播:「今天教育局長官要來學校視導教學正常化,請各位同仁注意一下,不要進行非正常教學以外的活動。」我想,我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了。
四、資源回收場
鐵鋁罐、紙類、寶特瓶,清洗完畢後壓扁、摺疊,分門別類擺放整齊,集中到資源回收場,回收再利用;至於那些不可分解的垃圾、有毒的污染物、廚餘,下場則是丟棄、掩埋、或燃燒,根據物質不滅定律(不是徐國勇發言人講的那一種),以另一種型態,繼續存在於地球的隱晦的角落。
學生被規格化成生產線上貼了標籤的加工罐頭,良品被繼續推著往前走,暇疵品則被中途下架,清洗、破壞、再填充, 以另外一種形式再重新上線,沒有停留與喘息的空間,總有一隻看不見的手繼續推著他們往前走,走向那一條大人們眼中充滿光明的康莊大道。
至於那些被歸類為有暇疵的不良品,則是繼續以他們的方式,靜靜的在社會上的某個角落生活著,不管過得好或不好,成功或失敗,不太有人會知道或關心,因為鎂光燈從來就不曾聚焦在他們身上。
作者 / 皮諾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