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原住民運動員所面臨的處境,其實和台灣十分相似:在平時,我們看不見這些運動員的努力,許多原住民運動員的身分被藏在漢人名字背後,就像我們也看不見台灣兩個字出現在這些比賽場域,不論我們全國上下做了多少努力。
每次有台灣參與的國際賽事時,除了會突然湧現的一日球迷、無盡的酸民大軍、不專業球評以及各種愛國口號與伎倆,例如吃泡菜、壽司與世界各國的代表食物之外,我們還會看見許多平時看不見的人們:不只是那些平時默默努力的運動員們,更是那些平日默默藏身於我們之間的原住民。
不論是阿美族的金牌田徑好手楊俊瀚,泰雅族的籃球後衛陳盈駿,獲得舉重金牌的阿美族郭婞淳與卑南族洪萬庭,或是排灣族的溜冰三千公尺接力金牌宋青陽,以及在眾多其他運動中努力奮鬥的運動員們。
這些原住民運動員所面臨的處境,其實和台灣十分相似:在平時,我們看不見這些運動員的努力,許多原住民運動員的身分被藏在漢人名字背後,就像我們也看不見台灣兩個字出現在這些比賽場域,不論我們全國上下做了多少努力;而這個島的名字在所有的相關報導中,都被藏在幾個莫名其妙,跟台灣不知有甚麼關係的名字之後。
筆者並不認同許多人「原住民擅長於運動與音樂」的說法,因為通常一個民族若在音樂、舞蹈、運動等方面有突出成就,就表示其為社會上之相對弱勢,無法透過其他的專業出人頭地:在美國職業籃球、美式足球與演藝界勢力龐大的非裔美國人正是最好的例子。
因此,筆者希望看到我們能夠不只有原住民運動員與歌星,而是有更多的善用南島語系間語言相近性的原住民譯者、以及原住民物理學者、原住民醫師與原住民工程師;同時,也希望他們都能夠驕傲地使用自己族語的名字,就像這個國家也應該驕傲地使用全世界都認識的「台灣」這個名字一樣。
作者 / 林志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