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像零食,吃了不會成為體內的養分,但是吃得時候很開心;雲霄飛車永遠無法帶你到目的地,但你坐的時候很快樂。
作者 / 林士清
香港書展的商業化及世俗化,看到出版品如同超級市場一般成為架上貨,著實令筆者時時警惕,省思「閱讀能否產生智慧」的命題,書展能否開闊自己的閱讀視野?其實關鍵還是閱讀的認識論及方法論。台灣文學界非常重要的作家-吳濁流先生,在「台灣連翹」這本書中自述:「識得文學,憂愁便從此開始」。文學是門憂鬱的學科,但啟發我對學術的看法,學術是和古今中外作一流心靈的對話,一切都要有同理心,才能瞭解你所迷惑的事物,大量的閱讀給我帶來的好處,是容易和陌生人對話,外語能力好一點的話,和國際交流也方便得多,未必每個藍眼睛、金頭髮、白皮膚的外國人英文都好,除非英文是你的母語,不然大家也只是在抓對方關鍵字下較量。
閱讀的目的乃為求學問,但學問與智慧,卻有顯然的區別,學問好比是鐵,是知識的聚集,是一種滋養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好比煉鋼的電火,是陶冶這原料的熔爐。學問固然離不開智慧,同時智慧也離不開學問,有學問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一定有很深的學問,但是智慧卻必須以學問作為基礎,才靠得住。牛頓,站在巨人肩膀上看世界,而愛因斯坦把這個巨人打碎,自己當起巨人,這位改變物理學典範的科學家卻謙虛的很:「我的相對論發現其實很簡單,只是你們看不見罷了!」
我相當欣賞一位學者:史學權威余英時先生。他年輕的時候養成一個好習慣,每天睡覺之前會好好思考一下,今天學識有沒有獲得新概念?今天工作有沒有好的經驗?若是有,便可以安然得睡去,若是沒有,余先生便會跑去書房,隨便抓起一本書,花個半小時間好好閱讀,直到感覺有學到新東西為止。這個概念與台大有點雷同,大家都知道台大有著名的傅鐘,可大家知道為什麼傅鐘每天只有21嚮呢?因為傅斯年校長說:「一天只有21 個小時,剩下三個小時,用來沈思」。只學習而不思考,或只思考而不學習,會有什麼後遺症呢?漫畫像零食,吃了不會成為體內的養分,但是吃得時候很開心;雲霄飛車永遠無法帶你到目的地,但你坐的時候很快樂。
學習與思考在相互運用,對學問智慧的鍛鍊十分重要。孔子說:「吾常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業。」這個學業,就是閱讀,我想就是這個道理。美國政治學家杭廷頓在「文明的衝突」中一書,指陳西方文明、伊斯蘭文明及東方儒教文明,以後必然是21世紀衝突的主軸。我卻不會這麼看,杭廷頓徹底忽略掉閱讀與智慧作為分析變項,閱讀對一個民族性的塑造也極為重要,全世界有三個文化是一脈相傳的,因為他們的智慧代代相傳,一個是印度人、一個是中國人、再來就是猶太人。談談猶太人,非常具有魅力的民族,出了一個耶穌,也出了個馬克斯,還有前面提到的愛因斯坦。
黑格爾對孔子曾經提出一些批評:「孔子若要維持自身的高度,著作不要太常翻譯,因為孔子的哲學觀是極其平凡的觀念,只不過是重複的說罷了!」西方人推崇的是老莊的思想,全世界翻譯量最多的書籍是聖經,第二名便是老子。在這裡,我必須為孔子說個情,孔孟儒家學問雖不及老莊道家智慧結晶來得有底蘊,孔孟學說在黑格爾或西方人眼裡,竟是些老生常談,但孔孟學說是個「知易行難」的大學問,每個人都知道,但為何不能實踐呢?黑格爾其實並沒有解釋。
閱讀需要有層次、等級,讀者要區分出好的書目,當中智慧才能攸然而出。我們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最大的困境就是在這裡,大家喜歡追逐名利的書籍,在中國大陸最常看到熱門排行榜是企管、創業、如何成為企業家的書籍,在香港,金融工具書大行其道,其實在台灣也不遑多讓,但是文學及哲學層次的書籍,依然有競爭力,台灣屬於華人社會的文明層次。此次香港書展讓筆者體會到,如果我已四、五十歲,還不能成為傑出的領導人,那類似如何成為CEO的書籍,再繼續閱讀,我就是限制自己的閱讀視野,為何要把我的視聽權利,暴露在別人急功近利的思維及文化產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