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頂著國立大學博士光環的畢業生,不是在小學、中學擔任代課老師,就是淪為專案助理。面對台灣嚴峻的就業環境,以及中國的高薪招攬,如何不吸引年輕博士前往任教?
今年八月初,教育部公布從2018年起實施『玉山計畫』。玉山計畫主要是為了延攬學術界的頂尖學者,解決人才外流的問題。預計自明年起,每年投入56億經費補助高等教育中頂尖的玉山學者。玉山計畫裡,除了玉山學者,還包含高教深耕計畫彈性薪資、教授學術研究加給提高百分之十等,希冀經由上述方式,提升台灣的高教競爭力。
相較於鄰近新加坡理工大學或香港城市大學的教授年薪368萬至611萬,台灣教授年薪約150萬,顯然偏低,因此,為了留才與攬才,教育部推行玉山計畫,預估將有一萬九千人受惠。至2016年,台灣大專院校約一百七十餘所,以最保守的估計,專任教師至少有五萬人。根據教育部統計,2004年至2014年,因廣設研究所,博士畢業人數從2004年不到兩千人,暴增到2013年逾四千人。大學每年釋出的職缺約八百名,國內四千多名博士,加上留學歸國博士約三百名,在僧多粥少的激烈競爭下,至少有三千名博士無法進入大專院校,從事專任教職工作,僅能淪為流浪教師或另尋其他行業。前教育部長吳思華在2014年就警告,如果不謹慎處理博士畢業生找不到學術工作的窘境,未來流浪博士將逾六萬人,比流浪教師還多。
玉山計畫的宗旨是留住頂尖學者,為台灣高教體系努力,進而解決人才外流的問題。玉山學者每人每年除月薪外,另可支領五百萬元,一次核可三年。最高年薪六百五十萬的玉山學者,國外攬才五百人,國內留才五百人。筆者認為,玉山計畫或許能登頂,但在玉山學者攀上高峰時,卻有無數學者慘遭滅頂。由於計畫的實施對象過分集中於教授職級,能夠名列玉山學者的必定是研究成果豐碩,具有一定資歷的人,那麼,年輕學者如何能在短時間內超越這些資歷深且研究豐碩的教授?再者,當初教育部對大學自審教師升等的美意,已頻露弊病,故,即使在教學、研究、服務與輔導等方面表現傑出的人,也未必能如願升等。由於攻頂無望,所以,只能在山腳徘徊,或者離開玉山,另覓他處。延攬頂尖人才本是國家發展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標,但在登頂之餘,是否應該兼顧其他學者,讓更多人受惠,一起為台灣的高等教育奮鬥。
就筆者所知,不少頂著國立大學博士光環的畢業生,不是在小學、中學擔任代課老師,就是淪為專案助理。面對台灣嚴峻的就業環境,以及中國的高薪招攬,如何不吸引年輕博士前往任教?這群年輕博士並非不熱愛台灣,而是在這裡看不到未來,得不到機會。教育需要德高望重、知識淵博的學者來傳承,但也需要不斷地灌溉新血,玉山學者重要,年輕學者更需用心栽培,使他們從樹苗成長為大樹,成為國之棟樑。年輕學者往國外發展,難道就不是人才外流?故,『玉山計畫』除了發展頂尖研究外,更需要給年輕學者機會,讓他們能一覽玉山壯麗的風光。
作者 / 雲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