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察 . 獨立評論 . 多元觀點 . 公共書寫 . 世代翻轉

  • Home
  • English
  • 評論
  • 民意
  • 時事
  • 生活
  • 國際
  • 歷史
  • 世代
  • 轉載
  • 投稿須知

[轉] 如何快速從陌生領域整理出一套心得?

  • 世代
  • 民意
  • 轉載

使用這些方法做這些事,第一是訓練邏輯思辨能力;第二是訓練未來若看到相關消息、或不同產業卻有著同樣的運行脈絡規則時,聯想記憶的能力。

我創辦網誌以來,收到過數十封下列問題或留言:怎麼快速從陌生領域整理出一套心得?希望能分享你如何蒐集和篩選資料?怎麼有效率地整理出資料?……

邏輯思辨與分析能力。 圖片來源:激趣
邏輯思辨與分析能力。 圖片來源:激趣

因為有非常多讀者好奇我「整理資料」的這個問題,讓我在這邊一次做個簡單的回答,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讀者。

我覺得許多讀者問我這個問題時,都把重點放在找資料,不是把重點放在「先發想一個問題」與「列出相對應的假設」、「推導邏輯」。

要找資料搜關鍵字就有了,很容易也很快,但問題是你找這資料要做什麼?要確認你一篇文章到底要傳達的主旨是甚麼,所以是先確定主旨,再去找資料佐證。

雖然我通常是針對一個完全不熟悉的領域去做研究,但一定會先有觀察,不是針對完全陌生主題直接就開始看。通常是剛好看到一些新聞覺得十分有趣、再開始針對新聞去思考問題。

像寫報告一樣,先有研究目標才去找資料

舉例來說,光講「奢侈品」三個詞就有一大堆可以講的。要講它的排他性消費、要講定價策略、講文化發展…… 所以我今天向人介紹奢侈品的主旨是什麼?

經過觀察後,我確立我現在要寫的文章主題是「奢侈品帝國是怎麼建立的?」然後通篇文章的核心主旨,是我假設「奢侈品是靠高額資本堆砌起來的商業模式」。

有了這個假設之後,我開始去找相關資料成為佐證、放進文章裡面。

佐證 1:雖然許多廣告詞都強調奢侈品牌蘊含歐洲古老文化工藝等,但現在奢侈品集團都是大型資本集團、外包給亞洲工廠進行大量製造。

佐證 2:奢侈品大型集團只出現在時尚工業發展較早的法國,時尚工業發展較晚的義大利則沒有。

佐證 3:傳統的奢侈品牌被收購後都會進行店面換新、聘請明星代言、聘請知名新銳設計師作為首席設計師。

我並不是純粹海撈似地看一堆奢侈品資料再去拼湊成一個故事。所以針對讀者問題:「如何蒐集和篩選資料?」

要思考的第一個問題應該是:「為什麼你要找這個資料?」就像學校寫報告一樣,一定是先訂好報告主題,再去找相對應的資料進行佐證。

一篇文章中,我會如下呈現內容:

1. 客觀事實描述

我向來會以「什麼是」為開頭。比方說:什麼是奢侈品?奢侈品產業?然後用幾句話去精簡精準的定義它。

2. 研究動機

知道奢侈品的定義後,為什麼要研究奢侈品產業?為什麼今天讀者需要瞭解這個產業?

同時列出以下我的提問:

什麼是時尚?
時尚是被製造出來的?快時尚的「快」是相對於?
時裝週是賺錢的好手法?全球四大時裝週有什麼特點?
時尚品牌的五大階層有哪些?
為什麼台灣沒有時裝週?

3. 討論

身為紡織大國法國與義大利,之所以能取得國際認可的時尚地位,原因在於其制度化的商業網路,包括了業內人士、媒體、非政府機構和國家之間系統性的合作。

4. 結論

進入門檻相對低的服飾業,卻能藉由縝密的趨勢操作過程、並在這些環節中層層掌控了供給資訊,方才成功塑造了高級品牌效應與龐大的時尚產值。

就算台灣紡織技術位於全球前段班,也有相關單位制定流行色 (天啊你知道嗎),由於政府、經營者,乃至於社會風氣,對品牌、行銷、設計等軟實力長久來不甚注重,才造成台灣在供應鏈上的話語權仍不及國際大廠。

快速評析並吸收資訊

我們也能用這樣的脈絡去評析所看到的每一篇文章資訊,更快幫助吸收和討論。可以從四個面向上去做分析:

・作者揭露的客觀事實是錯誤的

可能現況根本不是這樣。引述的新聞媒體、或市場資料有錯誤。

・作者的提問錯誤

針對這樣的事實現況,真正該問的問題不是這個;問題沒問到點上,就會有誤導讀者關注該事實之嫌。

・作者的推導過程錯誤

作者的分析是不完整、不合邏輯的。

・作者的結論錯誤

作者的結論和前言所述突然牛頭不對馬嘴、不符合原先的事實、提問與過程中的推理。

有可能客觀事實一開始就寫錯了,導致後面提問、推導與結論跟著錯誤。但假設該事實是正確的前提下,作者說的並沒有錯,所以證明作者的觀察能力不好、但腦子沒問題。

但也有可能事實正確,提問也正確,但最後作者的推導過程和結論牛頭不對馬嘴,所以證明作者的觀察能力很好、但腦子和邏輯卻很有問題。

藉由抓出作者有錯的地方,你可以進一步去分析一文作者具備的特性,看看究竟是哪邊問題比較大。

幫助你以後在閱讀該作者的其他篇文章時,心裡會有個底,文中的哪邊能參考,而哪邊需要再思考一下、不該全盤接收。

因此在蒐集研究所需資料時,我拿到一篇文章、會先做以下分析:

・瞭解文章的分類(是工具類的文章?純現況介紹?有無作者主觀推論?)

・能列出文章的大綱和脈絡

・瞭解作者嘗試想要解答的問題,說出作者撰寫本文的主旨

・能說出文章中「關鍵字」的定義或作者的詮釋

・說出作者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問題還沒解決

連續找同類型的文章、新聞或資料幾篇之後,就大概知道這個產業中大家關心和專注討論的是哪些事情,或知道哪些問題還沒有人去回答。

一般人讀完文章,只要不是用硬背下來,其實很多時候是想不起來的;但經過這樣做之後,這些內容很可能是以零零散散的印象存在於腦海中,當再度看到相關消息、有需要的時候,就能夠重新聯想起來。

所以上面使用這些方法做這些事,第一是訓練邏輯思辨能力;第二是訓練未來若看到相關消息、或不同產業卻有著同樣的運行脈絡規則時,聯想記憶的能力。

簡單來說,就是先列推論、作為全篇文章主旨,然後專注找要找的資料。有目標之後再去找資料才會變成有系統地整理,就算發現自己原先的推論後來被推翻、也可以很清晰地知道自己思考的地方哪裡有盲點、再將這樣的敘事邏輯寫下來。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到一直以來對我寫文章如何找資料有疑問的讀者XDD 如果你有其他推薦的研究方法或研究心得,也歡迎與我分享噢!

作者 / Lynn @ 寫點科普,請給指教。
(本文經作者同意轉載,原文出處[連結])

Share this:

  • Facebook
  • Twitter
  • Email
  • More
  • Tumblr
  • Pocket
  • Pinterest
  • LinkedIn

Related

社會 邏輯思考
2017-07-06 新公民議會

Post navigation

這樣的《返校》我不要!我要政治我要政治! → ← 柯文哲連自稱淺綠、台獨派都沒資格!

Related Posts

老台北的公共浴室文化

       現在一般家庭都有浴室與廁所,很難想像戰後初期的台北,由於移入大量一九四九年前後的外省移民,以及北上求學與工作的中南部移民,因此人口激增,許多居民的住處面積狹小,室內空間不一定有浴室與廁所。於是在老台北的人口稠密區域,除了「公共廁所」的存在之外,還有收費的「公共浴室」出現。公共浴室或浴池,又可稱為公共澡堂,大致分成「滬式浴室」與「台式浴室」兩種,前者主要是有高檔服務的「上海浴室」,後者多為服務普羅大眾的普通浴室。   上海浴室在戰後初期的台北盛行一時,吸引許多外省來台的政商名流光顧。除了具有浴池泡熱水澡的核心功能,並且以精緻化的經營方式取勝,包括講究衛生,供應水煮毛巾、消毒過的個人用品等。更重要的是,有上海師傅提供擦背、按摩、剪指甲等附加服務。客人在洗浴以及接受師傅的貼身服務之後,就能感到全身放鬆,通體舒暢,再喝上一杯清茶,小憩片刻,許多人認為是一種至高無上的人生享受。   「安樂池」是當時台北紅極一時的上海浴室。老闆孫寶發原本在老上海開「安樂池」浴室,但隨著中國大陸易幟而歇業,孫老闆帶著一批員工轉進台灣,尋求東山再起的機會。孫老闆相中台北市中華路的商機,重新以「安樂池」的招牌經營上海浴室,並以優質的「海派」服務及設備招攬顧客,果然一炮而紅,在全盛時期有上百位員工,生意相當火熱。上海浴室的最大賣點,是這些手藝高超的上海師傅,幫客人搥背捏腳的功夫一流。在「安樂池」以師徒制的方式傳授手藝,不輕易教予外人。有紡織界大亨賞識店內師傅的好手藝,特別以高薪挖角。   當時不少黨政軍要人都是「安樂池」的常客,包括黨國大老吳稚暉、于右任,以及劉安琪、周至柔等高級將領。時任台北市警察局長的王魯翹也是老主顧,每當遇到重大刑案,連續辦案數天之後,他就會找時間到「安樂池」泡澡放鬆緊張的身心,有時靈光一閃就能找到破案線索(註1)。   相較於消費金額昂貴的上海浴室,另一種傳統的台式浴室,則是較為普及、服務大眾的公共浴室。這源於日本時代引進的錢湯文化,也就是日本特色的收費制公共浴池。以萬華剝皮寮街區曾經營業的「鳳翔浴室」為例,由一對夫婦小本經營,一九六三年開業。取名「鳳翔」是因為老闆希望即使遇到困難的環境,這個公共浴室的生意就像鳳凰一樣,在逆風之中也能展翅高飛。   「鳳翔浴室」分成大眾池與個人池兩種,前者在開業時收費一元,後者收費三元,到了一九八七年停業時,大眾池二十元,個人池六十元,可見在二十餘年的時間,漲了二十倍,這也反映出當時的物價變化。個人池是不分性別都可使用,通常限時三十分鐘。大眾池以服務男客人為主,這是由於當時民風保守,女客人不會去。在大眾池洗浴不限時,下水前要先在洗滌區沖洗身體。公共浴室的生意有淡旺季之分,冬天因為天氣冷,生意比較好,很多客人想來泡熱水澡。到了夏天,生意相對清淡,因為人們在家裡也可以自行沖冷水澡(註2)。   隨著時代的進步,浴室與熱水器普及到家家戶戶,人們更在意居家生活的享受與個人隱私,公共浴室隨著市場需求減少,逐漸在台北消失。   註1:〈水裏來.火裏去/安樂池.滄桑史〉,《聯合報》,台北,1977年3月12日,版3。 註2:張瓈文等訪談整理,〈逍遙心神鳳翔池:陳姮月女士訪問紀錄〉,收入張瓈文研究主持,《剝皮寮歷史街區口述歷史訪談.第一輯》(台北: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2004年),頁31-42。

如何解決台灣勞動力不足之議題

你有沒有發現,最近身邊很多人開始討論台灣的人口問題?像是生育率變低啦、少子化,甚至有人說未來找不到人來工作,整個社會會「老化」得很嚴重。這些聽起來好像是很遙遠的問題,但其實真的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台灣現在最大的一個挑戰之一就是「勞動人口」越來越少。簡單來說,就是能出來工作、願意工作的壯年人口(大概20歲到64歲之間)越來越不夠用了。原因很簡單,我們的長輩──也就是嬰兒潮那一代的人──他們年紀漸漸大了,開始退休,而年輕人又越生越少,人口沒有補上來,那誰來工作?誰來扛起這個社會的運作?這真的是很現實的問題。 要解決這個問題,最直接的辦法當然是鼓勵大家多生小孩,可是這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見效的事情。從一個小孩出生,到他能夠出社會工作,至少要20年。而且要養一個小孩長大,家庭、社會和國家都要投入很多資源,像是教育、醫療、托育、學費補助等等,這都是一筆不小的花費。說實話,現在很多年輕人自己都快養不起自己了,哪還敢生小孩? 因此,除了長期的生育政策之外,一個更快、更有效率的方式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眼前的勞動人口問題,那就是開放移民。 移民這個概念,其實在很多國家都不是新鮮事,像是加拿大、澳洲、新加坡、德國等等,他們都有針對特定的行業開放外國人移民,來補足他們國內缺乏的勞動力。不是沒有外國人來工作,但目前大部分都是以移工為主,而且很多政策都不夠開放,讓一些真正想來台灣長期工作、甚至定居的人,處處碰壁。 其實,台灣作為一個海島國家,我們本來就應該更有國際視野、更願意開放與世界接軌。我們不能一直守在自己的一小塊土地上、靠自己的少少人口撐整個國家。尤其在全球化這麼發達的今天,人才是會流動的。如果我們能針對特定的專業領域,比如說科技、醫療、工程、農業、甚至是照護服務,開放外國專業人士來台,不僅能馬上補足我們的人力需求,還有可能讓台灣的產業更有競爭力。 而且從一個更務實的角度來看,外來移民來台工作,他們會在這裡生活、消費、繳稅、租房甚至買房,也會使用本地的交通、餐飲、教育等資源,這對我們的整體經濟是很有幫助的。長遠來看,如果這些移民願意落地生根,成為我們的鄰居、朋友、甚至家人,那不就是幫台灣補上人口、文化和勞動力的空缺嗎? 當然,有人可能會擔心說,這樣會不會搶走本地人的工作?會不會造成文化衝突?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疑慮。但重點是政府要怎麼設計一個平衡的制度,像是針對缺工的行業優先開放、設立語言與文化整合課程、保障本地人的就業機會等等。這不是不可能,只是需要決心與政策上的調整。 台灣的勞動人口正在快速萎縮,而我們不能只靠自然出生來等人口成長。開放移民,是一個可以快速補足勞動力缺口、讓台灣繼續往前走的可行方式。當然這需要謹慎規劃,但不做的話,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台灣如果要走得更遠、更有未來,就必須學會擁抱改變,學會和世界接軌,勇敢打開門迎接新的可能。

北市「天眼狗」,是巡檢還是監控?

當網紅「館長」對上海街頭密密麻麻的「天眼」監視器讚不絕口,直呼「做得很好」時,台北市民朋友們,未來也能「有幸」享受這份無孔不入的「安全感」了!拜台北市政府引進的「智能機器狗」所賜,這款號稱「巡檢新夥伴」的機器,不僅帶來了「高效率」的願景,更帶來了令人瞠目結舌的資安疑慮、天價採購以及羅生門式洗產地的問題。 首先,台北市副市長李四川風光介紹的「巡檢新夥伴」機器狗,搭載光學全景調查系統,宣稱能360度建模、精準定位設施。然而,這隻「智能機器狗」隨即被踢爆,其真身是來自中國宇樹科技製造的Unitree Go2,其背後的資安風險,著實令人背脊發涼。 前陣子破獲的共諜案中,中共要求共諜攜帶「激光測繪儀」繪測台灣道路設施,建立資料庫。而這隻中國機器狗也搭載「激光測繪」的功能,共諜抓了,機器狗還是可以接棒上路。 更令人憂心的是,美國聯邦眾議院「美國與中國共產黨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在今年5月就曾指出,宇樹科技與中國解放軍關係密切,主動參與軍民融合計畫,生產具有軍事用途的機器狗產品,並且能以後門程式將資料傳回中國。這豈不等於台北市民花錢買了一隻監控自己的「木馬狗」嗎? 其次,台北市府購買單一機器狗本體就要新台幣70萬元左右,之後還要投入環景巡檢與遠端遙控等研發經費約600萬元、語音辨識整合研發費1000萬元。然而,中國宇樹科技Go2機器狗在台灣獨家代理商的官網上,單隻簡配版售價不到新台幣7萬元,在淘寶上更僅約 1.3萬人民幣(約新台幣5.5萬元)。 這巨大的價差,讓5、6萬元的機器狗本體瞬間飆漲成70萬元,難不成買的是那份「與中國資安風險為伍」的獨特體驗嗎? 最後,面對外界對「天眼狗」的質疑,蔣萬安市長將球丟給了新工處,「洗產地」的疑慮沒有澄清,反而讓問題更加複雜。新工處聲稱機器狗的資訊傳輸與軟體開發由台灣廠商負責,企圖藉此撇清資安風險。他們甚至搬出美國波士頓動力公司來混淆視聽。 筆者試問,這隻機器狗的硬體載具來自於一個與解放軍關係密切的公司,硬體內是否留有後門程式?其「激光測繪」功能是否會將台灣的敏感地理資訊傳回中國?這些最關鍵的風險問題,蔣萬安市長別裝傻,請親自回答。  

柯文哲夫婦脫序行為對台灣司法的傷害

在台灣的民主政治發展歷程中,司法權的中立與獨立,始終是維護憲政秩序的重要基石。然而,近年來政治人物及其家屬,常透過媒體或社群平台,對司法判決表達不滿與質疑。此種行為雖屬言論自由範疇,但若呈現脫序、情緒化,並缺乏具體證據,則不僅影響社會觀感,亦可能對司法體系造成實質傷害。柯文哲夫婦的多次公開言行,正是此一現象的代表案例,值得深入探討。   司法威信建立於公正與中立之上。柯文哲夫婦在公開場合,屢以戲謔或諷刺方式批評司法判決,甚至質疑檢調辦案動機。此類言論雖有助於凝聚支持群眾,卻會使大眾誤以為司法完全受政治操控,進而動搖制度之正當性。當司法威信遭到削弱,民眾對判決之服從力下降,將直接威脅法治秩序之穩定。   司法除了裁判爭訟,亦具有教育功能,藉公開審理與合理判決,培養公民之守法意識。然而,柯文哲夫婦的脫序言行,可能強化「司法無公信」的社會印象,使民眾誤認法律僅服務於權貴,甚至產生「遵守法律無意義」之錯誤觀念。此不僅侵蝕社會信任,更可能危害年輕世代之法治教育,對社會秩序造成深層次影響。   在民主社會,政治人物應以理性辯論作為表率,透過制度性途徑推動司法改革。然而,柯文哲夫婦多以情緒化言辭來獲取聲量,缺乏具體政策主張。此舉易使公共討論流於民粹與對立,阻礙理性對話之形成。更甚者,若長期傳遞「司法無公信」之訊息,可能導致部分民眾以激進手段挑戰司法秩序,破壞三權分立之憲政結構,對民主運作構成潛在威脅。   司法體系並非無懈可擊,審理遲延、判決差異及透明度不足等問題,確有檢討之必要。然而,批判應建立於實證資料與制度分析,而非情緒性攻擊。政治人物若真欲推動改革,可透過修法、司法透明化機制、法官評鑑制度等途徑來改善。唯有以制度性方式進行批判,方能在監督與尊重之間取得平衡,避免對司法造成不當傷害。   柯文哲夫婦的脫序行為,固然可視為言論自由的一部分,但因其具高度社會影響力,其言行對司法體系之衝擊遠超一般民眾。此類言論若缺乏理性基礎,不僅削弱司法威信,亦侵蝕社會信任,並對台灣民主政治產生負面影響。未來,唯有透過制度性改革與理性批判,方能兼顧司法尊嚴與改革需求,確保台灣法治與民主之持續發展。

Recent Posts

老台北的公共浴室文化

老台北的公共浴室文化

      [...]

More Info
如何解決台灣勞動力不足之議題

如何解決台灣勞動力不足之議題

你有沒有發現,最近身邊很多人開始討論台灣的人口問題?像是生育率變低啦、少子化,甚至有人說未來找不到人來工作,整個社會會「老化」得很嚴重。這些聽起來好像是很遙遠的問題,但其實真的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

More Info
北市「天眼狗」,是巡檢還是監控?

北市「天眼狗」,是巡檢還是監控?

當網紅「館長」對上海街頭密密麻麻的「天眼」監視器讚不絕口,直呼「做得很好」時,台北市民朋友們,未來也能「有幸」享受這份無孔不入的「安全感」了!拜台北市政府引進的「智能機器狗」所賜,這款號稱「巡檢新夥伴」的機器,不僅帶來了「高效率」的願景,更帶來了令人瞠目結舌的資安疑慮、天價採購以及羅生門式洗產地的問題。 [...]

More Info
柯文哲夫婦脫序行為對台灣司法的傷害

柯文哲夫婦脫序行為對台灣司法的傷害

在台灣的民主政治發展歷程中,司法權的中立與獨立,始終是維護憲政秩序的重要基石。然而,近年來政治人物及其家屬,常透過媒體或社群平台,對司法判決表達不滿與質疑。此種行為雖屬言論自由範疇,但若呈現脫序、情緒化,並缺乏具體證據,則不僅影響社會觀感,亦可能對司法體系造成實質傷害。柯文哲夫婦的多次公開言行,正是此一現象的代表案例,值得深入探討。   [...]

More Info

搜尋

精選文章

川習會的中美矛盾是戰略,不是貿易!

2017-04-08 韓非

八仙樂園爆炸案:缺乏常識造成的災難

2015-06-28 異想

彰化縣民輪替後的哀與愁

2016-03-06 許家瑋

新文明病:儲物症(Hoarding disorder)似正在增加

2015-04-13 楊庸一

訂閱本站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訂閱新文章並接收新通知。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