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製作都有只有自己知道的策略,假如李烈的策略正確,最後返校電影能賺錢,那就能支持這個產業正向循環,讓更多作品誕生,對大部分的人都是利大於弊……也許國民黨例外。
赤燭遊戲公司製作,大受歡迎的電腦遊戲《返校》推出了電影計劃。這款遊戲的題材,採取台灣戒嚴時期的白色恐怖為背景,上市後引發許多和政治歷史有關的討論。但是電影的監製李烈卻向外界表示:「《返校》劇情本身還是以『人』作為出發點,不希望在政治上有過多著墨」。(電影《返校》不談政治網友:不如不要拍[連結])
一個講白色恐怖的故事,又不希望在政治上有過多著墨?李烈這番言論,受到許多人的批評,甚至有人痛批,在台灣,黨國遺毒無所不在,轉型正義不但不受重視,進度緩慢,還常常變成「轉型綜藝」,用不適當的方式表達嚴肅的題材。
但是李烈的發言真的這麼糟糕,真的能解釋為「電影歸電影,政治歸政治」?事實上,目前返校電影連演員都還沒有找到,只憑區區幾句話實在是不足以判斷。而且返校會知名度大紅,的確和牽涉台灣過往的政治有關,但是它一開始能夠熱賣,很多消費者紛紛買來玩,開實況記錄,難道真的是因為整齣遊戲高呼國民黨去死,轉型正義萬歲?
當然不是啊!返校會吸引玩家,主要是劇情設計讓玩家有感(本文不會做劇透這種下流事的)。白色恐怖的背景,是替這個設定加分,讓玩家在遊戲中能自然而然,體驗角色的掙扎與悔恨,國民黨統治下,現實發生過的白色恐怖的氛圍,賦予返校故事相當合適的舞台。所以李烈說改編電影要以人為出發點,其實相當合理。
返校遊戲不是靠悲情、激昂的政治口號大賣,是因為它能把不錯的故事,擺進適合發揮的白色恐怖背景。要說高度政治性,與國民黨罪行有關的的題材,台灣過去幾年也不是沒有,例如遊戲有以二二八事件為背景的《雨港基隆》,電影也有設定在白色恐怖年代,改編自江南案、陳文成命案、美麗島事件、林宅血案的《被出賣的台灣》。
要比政治濃度,同樣是遊戲,雨港基隆比返校更高,但是雨港基隆發行後,陸續傳出的技術、行銷、公關爭議,明顯影響了它的評價,反而不太能引人注意,它劇情中的政治和歷史味,要比效果,大大不如返校。
被出賣的台灣,本來是由二二八事件時,本人待在台灣的美國官員,事後寫成的回顧書籍。這本書改編電影的目的,對外的說法是「希望白色恐怖永遠不要再發生」,一開始的目的就是政治宣傳。如此慷慨激昂,控訴國民黨的效果應該很好吧?但是殘酷的現實是,去找人問問吧,別說看過,台灣有幾個人聽過這部電影?
返校遊戲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的遊戲製作成功,製作團隊知道自己是在做遊戲,不是搞政治宣傳。未來返校的電影要複製遊戲的成果,不是取決於帶有多少政治味,而是電影能不能拍攝、行銷成功。要先拍出受歡迎的電影,才有人會繼而討論它的白色恐怖背景,就算返校電影的白色恐怖味很濃,但是電影不紅,對於轉型正義,也沒什麼意義。反過來說,即使電影的政治味不濃,只要到時候夠紅,也不怕沒人拿來做文章。
更何況,大家都是出嘴巴,創作卻是在拼身家,在台灣做遊戲或拍電影,絕對不是什麼容易賺錢的工作。赤燭把返校賣給李烈,李烈要拍電影,都是一門生意,每個人製作都有只有自己知道的策略,假如李烈的策略正確,最後返校電影能賺錢,那就能支持這個產業正向循環,讓更多作品誕生,對大部分的人都是利大於弊……也許國民黨例外。
以現狀來說,返校電影要成功,那必需是監製李烈要成功。但跟政治不政治相比,這點反而比較值得憂心,因為李烈在2013年的《總鋪師》以後參與的電影,商業上幾乎沒有一部有亮眼表現,沒什麼人會說《白米炸彈客》、《行動代號:孫中山》、《青田街一號》、《謊言西西里》、《健忘村》商業上算是成功,屢起爭議的《軍中樂園》,恐怕已經是最佳的表現了。
作者 / 費文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