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相信勤能補拙,導致他們對學習的標準是念完幾遍課本、算完多少題目,而非最有效率地達成目標。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共同回憶,也是和同學聊到會令人苦笑的過去經驗。
前幾日國中會考成績公布,其中受到媒體矚目的是一位雲林國中的吳姓同學,媒體報導由於他沒有手機、不上網,也不看電視,全心專注於課業,考了滿級分,報導一出立即引發多方論戰,這種分數至上的報導年復一年的出現在大眾的眼光之下。
媒體大概也理解這種報導在選擇個案的謬誤,滿級分與接不接收資訊,到底有無相關性未先釐清,媒體就以一貫的報導視角:刻苦、自律與不受外界誘惑,最終成功的人生案例。如同許多勵志書的人生模板一樣,明知道真實世界並非如此,但仍在大眾媒體的操作下推波助瀾。
筆者在看到這個新聞當下,其實是覺得這位學生很可憐的。這個同學在自律甚嚴的情況下,在人生中的小小競賽取得好的成績,然而這種行為事實上反映他的無助,沒有資源、沒有人在他旁邊告訴他這個世界的更貼近現實運作的樣子,也許他自小相信了媒體的樣板,以為十年寒窗是通往成功的必經道路,他反過頭來將這種樣板拼上一塊。
這位同學可能不知道,他在不知不覺中養成的刻苦習慣、反覆背誦,正是未來世界最不需要的技能之一。筆者很清楚,在台灣所謂的「資優生」通常是習慣將剛拿到的教科書從頭到尾看過一遍,過度相信勤能補拙,導致他們對學習的標準是念完幾遍課本、算完多少題目,而非最有效率地達成目標。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共同回憶,也是和同學聊到會令人苦笑的過去經驗。
對筆者來說,可以兼顧打電動、玩社團、同時又可以有很好成績的學生,筆者學在生時期很佩服這種人,這群人在資訊流通還沒很發達的時代,可以達到有效率地同時達成社會的眼光與滿足自己的興趣,不會把人生所有時間都花在枯燥無味的反覆背誦當中。而現在的社會,另一種人更值得我們去推崇,就是近日報導14歲就自組無人機的周延俊,他善用google與網路資源,一步步達成自己目標[連結]。我想這就是網路原生族群的核心能力,但多數人仍活在社會給予的框架當中。
回到本文一開始的故事,媒體設定的故事雖然陳腐、守舊,但同時也引起社會的思辨,而經過一次一次的樣板報導後,這個社會也產生了反省的能力,往後這些報導再次出現時,也相信這些新聞可以被當作教育大眾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