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會自嘲說,自己住的台灣島因為法治、低薪與人性變成人人口中的鬼島,但是這座島嶼裏面還是有其濃厚的人文精神與特殊的文化涵養,這個也是今年台灣戲劇登上國際市場的重要指標。
過去筆者有在劣作中提到過台語戲劇的希望與隱憂。剛好今年的植劇場新作《花甲男孩轉大人》中把台語帶出來,也有一段長達三分三十三秒一鏡到底的盧廣仲跟蔡振南精彩台語對話,兩個人之間有來有往,有劇情中的父子矛盾,台語的粗俗中帶細膩跟庶民間的幽默表露無遺,令人驚豔的不是只有盧廣仲流利的台語,還有兩人一路打罵一邊走過,我們根本不會留意到的台中市外的鄉村美景。
實際上這齣戲,不是只有單純的台語而已,還有更深沉的意義。傳統農村人口流失、家族意義、感情、性別刻板映象、生離死別等等,都用台語一一呈現,交織出一篇篇家家上演屬於他們的劇情。
短短三分鐘半一鏡到底的片段,拉出多少父子衝突、鄉村中現代與傳統之間的磨擦、返鄉青年的煩惱與感情問題出來,如果筆者愛看台語八點檔的母親依然在世的話,肯定會對此劇豎起大拇指,更不用說,台灣的本土戲劇發展至今,除了劇情不離金錢、仇恨之外,還有甚麼可以說自己可以出來挺起台劇大旗呢?
也許真的今年是台灣戲劇之年,從春季的HBO Asia播出的台灣《通靈少女》開始,可以看出來,我們自己視為粗俗的方言與迷信,卻被國外大眾捧為珍寶,戲中華語、台語交雜,台灣的故事利用美式剪輯方式把劇情集中化,避免過去台劇常有的劇情拖延情況,不僅符合國外收視習慣,也讓台劇美式精緻化起來。
大家都會自嘲說,自己住的台灣島因為法治、低薪與人性變成人人口中的鬼島,但是這座島嶼裏面還是有其濃厚的人文精神與特殊的文化涵養,這個也是今年台灣戲劇登上國際市場的重要指標。過去台灣動畫《魔法阿嬤》也是如此,在國際上大受好評,但無奈卻在國內因為不用電腦動畫被視為古老粗劣,故事有著民間信仰與鬼神說成迷信,當年金馬獎最佳動畫硬是從缺。
每當打開電視,看到電視台為了降低成本而購買的大量韓劇與陸劇占滿所有頻道與時段,標準的京片子與不習慣的捲舌音把我們耳朵疲倦了,令人不禁頭痛台灣戲劇未來難道只能靠國外紅回來拉抬聲勢,或者要靠大量置入性行銷與天馬行空觀眾罵翻的劇情來撐住場面嘛?也許答案已經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