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教授李家同日前到金門大學畢業典禮致詞,演講過程中有一大半學生離場,讓李家同不滿當場開罵:[ You are nothing!]
有人指出李家同走到哪裡都遇到學生不想聽他演講、離席或是不專心,有人說學生沒禮貌,聽講就是要尊重講者。有人說其實演講人也有責任,還有人說應該反省的不是為什麼畢業生坐不住!而是為什麼一間國立大學連畢業典禮這樣重要的場合,沒有一個像樣的禮堂?而是用一個連冷氣都不涼的體育館!一個平常校隊練習要收費的體育館,居然沒有經費修繕,害學生熱到受不了坐不下去。
類似狀況,2011-7-2台大水源校區宿舍學生自治會邀李家同談[大學生的競爭力],只有6名學生到場,氣得李家同拂袖而去,揚言要寫信給台大校長李嗣涔,引發網友群起砲轟,批李「超沒肚量」、「難道6個學生不是人嗎?」、「丟臉轉生氣」,痛批李有失大師風範,也不尊重到場學生,主辦單位說,李對活動有誤解,到場人數和李的認知有落差,導致如莎翁所說:[人因誤解而結合,因瞭解而分開。]
造成這樣的事件,主要原因是主辦單位的準備不夠,或高估演講者的魅力,或是演講的時機不對,剛好碰到開始放暑假,校園鬧空城。也有可能是演講者本身的問題,現代資訊爆炸,演講題目已經無法吸引人,或是昔日風光不再,行情已經滑落而不知,還自以為是大咖,又對演講場面期望過高,以為一定人山人海,座無虛席,結果只來小貓兩三隻,落差之大,情何以堪,讓他無法接受,導致情緒失控,拋下台下6位聽眾,幹譙走人。
李家同教授無法忍受聽講人少,推測是他自認為牽涉到的面子問題。他曾經在聯合報發表一篇〔尊嚴〕,大意是說:
[ 他所敬佩的一位台灣的銀行首席分析師在印度的旅館,看到那裡小乞丐平均要花68次,才得到回應,絕大多數路人不理小乞丐。他據此引申,若是他求職要寫68封應徵函,才有一封回覆,他會感到非常沮喪。這種生活,他一天都受不了,如果要過幾十年如此沒有尊嚴的生活,他是無法想像的。所以人人平時都應該假設自己是小乞丐,才能體會沒有尊嚴痛苦。窮人最需要的不是麵包而已,而是尊嚴。我們該尊敬窮人,因為他們最缺乏的就是別人對他的尊敬。——-]
我認為他把角色混淆,將小乞丐和不同國家的銀行首席分析師相提並論;不同職業等同類比;乞丐本來就不應該期求和銀行首席分析師同樣的人生需求層次。印度人口多,失業率高,窮人多,乞丐應運而生,乞丐供過於求,這行業的競爭必然激烈,我們對乞討68次是可以理解的,印度乞丐自己也可以理解,而且為了生活會無怨無尤繼續行乞,不會觸及到尊嚴的層次;尊嚴只有在施捨者在布施過程中侮辱被施捨者才涉及的問題。印度目前是麵包的問題,印度乞丐不因68次就感到羞辱,也不因68次就產生沒有尊嚴;相反的,當李家同拋棄那些來聽講的6位學生,對被拋棄者的立場而言,就有尊嚴的問題。
這是李家同對少數人不尊重所要考慮尊嚴的實例。很可惜,他捨近求遠,拿和無關尊嚴的乞丐行業類比銀行家,為之抱屈,是引喻失義,缺乏說服力。(圖片取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