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學生周展帆穿著繡有考上台大醫科趙文傑姓名的制服接受媒體採訪,侃侃而談考上台大醫科的心路歷程。事情遭到披露,各界道德魔人的批判蜂擁而至,台大公衛學院季瑋珠教授的批判『異常』犀利。季瑋珠教授也許是對於台大校園的亂象頗有感觸,但是將這件事情硬扯上台大電機系與醫學系,認為這兩個系的學生自大自私、目中無人,上課時就惡形惡狀,對老師不懂得尊敬,對同學漠不關心,並藉題發揮這樣的學生以後是否會重演台大論文造假事件等言論其實過頭了,更現以偏概全的心態。
筆者在第一線教學現場教書近二十年,冒充採訪的行為雖然需要受到責難,但是無限上綱的批判言論其實脫離現代學生的思維太遠,引不起學生的共鳴。學生有犯錯的權利,如何從錯誤事件學到教訓,改變自我,才是教育最重要的意涵。幾點意見供參:
首先,許多道德魔人所持的論點就是康德式的『道德觀』。康德認為一件事情要符合道德規範,其要來自內在自證的良心範疇,且執行者必須擺脫外界所強加的束縛,並將人類的特質最小化,並將人類共同命運扛在肩膀上。
這樣的道德觀常常培育出一堆自認為正義化身的使者,如果這位使者真有道德品質,那還不至犯太多過錯,律人前先律己;但是一旦剛愎自用、自以為是,強加自己的道德觀在他人身上,眼中看到的盡是他人的缺點,自己的缺點卻視而不見。
這般二分法的道德辯證用在教育上,犯錯的學生罪大惡極,為了避免動輒得咎被大人苛責,學生做任何事前都要瞻前顧後、猶豫不決,不正是台灣教育僵化最大的問題根源嗎?
其次,筆者較認同東方哲學觀裡的『矛盾』兩字。教育學生時給予其彈性模糊的空間,對錯與否讓學生充分思辨。思辯過程就是一堂最好的教育課程,學生即使嘗試錯誤,也能在錯誤過程中學習正確的態度。學生不怕犯錯,老師懂得在學生歷經錯誤時給予正確的價值引導,學生的道德品行就會逐漸磨練至社會群體認同的規範。錯誤學習的經驗深刻明瞭,自我體現問題所在,而不是傳統教條式教育強硬規定學生不能做什麼,只能做什麼,框住學生想像的空間。
何況,建中學生周展帆在接受採訪所說的內容都與同學趙文傑確認過,假冒採訪的行為雖不可取,但勇敢挑戰大人世界既定的行為模式,相信他在事件風波落幕後必定成長許多,也能記取教訓,得到經驗。
最後,台大電機系葉丙成教授認為這樣的錯誤事件源自於『成績至上』的社會風氣,所以才會造成媒體一窩蜂採訪成績優秀的學生,讓孩子不懂做人的道理。
成績優秀跟懂不懂做人道理這兩件事在數學邏輯上沒有實際數據證明其相關性,『成績至上』的社會風氣更不是這些優秀學生的原罪。換個角度來論證,那成績較不理想的學生很懂做人道理嗎?學生努力念書求得好成績,做好學生應盡的本分何錯之有?社會不該無限放大單一事件,藉由放大某事件來吹捧自己的教育觀,否定異於自己的教育觀。
台灣不健全的產業制度帶動了『成績至上』的社會風氣,學生們為了徐圖未來工作有所保障,不會被無良資方剝削,擁有更多的籌碼拿到一份好薪水、好的工作環境,更是人之常情。
當位處菁英階層的教授們批判台灣『成績至上』的社會風氣時,其實這條路自己也走過,也享受過功成名就的豐碩果實。有人選擇走進台灣各基層角落默默奉獻,盡力改變教育環境;有人則是身處在教育最高學府,對學生進行無情的嚴詞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