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度假」、「壯遊」成為近年台灣社會常見的語彙,但這用語到底意味著什麼、反映了什麼,卻始終欠缺足夠的關注。
所謂打工度假,說穿了,只是台灣勞力輸出的意思,也就是「台勞」。出國作該國人不願意做的工作,然而,比起東南亞的勞動輸出,人家打從心裡認知自己是離鄉背井賺錢,台灣社會總是卻自欺欺人的把台勞當「度假」,用看似輕鬆的字眼掩飾自己成為他人眼中的「外勞」的事實。同樣流行的「壯遊」一詞,更是令人匪夷所思,卻往往意味著拋下一切去外國流浪,看似浪漫,卻同樣只是為了掩飾自己在社會上的流離。
說到底,打工度假、壯遊最終只是商人的話術與台灣社會價值觀的縮影,反映出來的是台灣社會極力掩飾的自大歧視與自卑心理。
台灣社會總是自許為先進國家,經常在各個層面表達出自己的「高尚」。無論是對東南亞勞工在待遇上還是法律地位上的保護不周,甚至歧視這些離鄉背井的勞工是「社會亂源」,卻樂於抱歐美人士大腿,同樣是外國人,台灣社會對歐美外國人的態度特別好。白人才夠格教英文、東南亞勞工只能作鐵工、當幫傭,更經常傳出台灣雇主對東南亞勞工的不平待遇,但台灣社會始終不願正視自己的差別待遇與歧視心態,對於台灣社會的歧視與偏見更是視若無睹。但也是因為如此,台灣社會不斷害怕自己成為「台勞」,對東南亞勞工的歧視心理,使得台灣人不願承認自己就是被勞力輸出的人力,而要以「打工度假」為名,把自己跟「外勞們」區分開來,但實際上這兩者卻是殊途同歸。
台灣社會的自卑,也反映在使用這類字眼掩飾自己的現象裡。我們總是擔心自己成為勞動輸出國,擔心自己會被譏為「台勞」。台灣社會的內心是自卑的,這使得我們發明更多理由、更多藉口來掩飾自己的不堪。當然,更多的往往是無知無助,面對台灣產業環境與資源分配的不均,許多人其實無法伸展自己的能力,也無法找到成就自己的機會,因此,流浪成了選項,台勞成了不得不如此的結局。
又歧視,又自卑,使得台灣社會始終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流離。我們發明了打工度假、壯遊,都只是反映出了我們內心的流離失所,但這種鴕鳥心態只會阻礙了台灣的進步。唯有看到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台灣若真的成了「打工度假」大國,意味的不是臺灣人過得好,而是台灣的產業出現問題、薪資與勞動結構出現困境,導致勞動力必須向外尋求發展;台灣人大批的「壯遊」,往往不是臺灣人樂於追求「國際觀」,而是台灣的資源分配發生重大不公,才把人們趕出家門流浪。
面對事實,勇於任事,台灣社會終究要面對自己的問題,唯有看到台灣社會內部的不安,才能正視自己,思考出路、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