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農業一直是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但卻又受人忽略的一級產業。然而,農業生產,關乎於一個國家最基礎能否自給自足的關鍵,也因此糧食自給率一直是判斷我國糧食是否能夠自主的指標之一。即使農業與多數民眾的生活相關,但受到的關注與政府資源的支持,都不如其他產業,更少有新血投入農業,導致台灣的農業發展似乎進入停滯,並像是正處於存亡之秋的夕陽產業。
然而,在網路的輿論戰場中,對於農業目前所面臨的瓶頸,一派說法認為關鍵在於「農業生產」過於零碎化、人口老化以及生產技術上的落後,導致生產成本過高,價格競爭力不足。另一派說法則聚焦於「農產品行銷」,認為農民會生產,卻不會行銷,導致農民生計嚴重被盤商把持,因此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是在於如何跳過中間的剝削流程,讓農民可以得到合理的生產利潤。
這兩派說法,也進一步引申出台灣的農業到底要不要開放的核心爭論。過去呼籲政府應該保護我國農業,限制進口的尤以楊儒門為代表,其認為在台灣加入WTO後,是犧牲農業來換取其他產業的出口,進口農產亦逐漸導致我國糧食自給率的下降,更有國安危機之疑慮。而另一派則認為由於台灣內需市場的不足,農產品應以出口到其他國家才是最終的發展之道,科技生產的農業才能在品質、價格上具有國際生產力。
同時,政府面臨到我國農業長期被忽略的危機,2016年年底由農委會提出「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其中針對上述「技術」以及「行銷」的兩大劣勢提出相應政策,更成立了台灣國際農業開發公司,並請到行銷紐西蘭奇異果具有資深經驗的陳郁然來擔任推手,欲以國家的力量來推動台灣農業發展。在農村人力上,鼓勵青年回鄉,台灣的農業看似還有一線生機。
根據筆者觀察,即使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青年返鄉從農,但多數青年對農業問題的認知只發覺到「行銷面」,因此投入了許多心力在銷售平台的建置、品牌的經營,卻比較少去提升生產技術下手。一方面由於政府並無一套完整的規劃來促進農業青年的技術,而另一方面這些農業青年只是因為家裏有農地、魚塭,而父母年事已長才決定回家接手,並非因為自己本身就讀相關科系,因此在專業技術上有所不足,因此也才仰賴行銷。
也因此,目前台灣面臨的農業問題主要是「生產」。越多年輕人願意投入是好事,但真正能改善生產技術的關鍵在於,政府如何鼓勵這些有專業技能、一身武功的青年投入,尤其如何提供農地、資金作為誘因,讓這些人可以將農業當作創業,提升我國在農業上的創新。可惜的是,多數人和政府,都還沒有意會到,或是全心投注來改善這個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