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在上海的台灣人拍影片宣傳中國第三方支付多好多棒棒,在網路上掀起一番論戰。這些說法的一貫的套路先是敘述台灣人是井底之蛙,人家中國都已經發展到多方便,相較之下台灣已經多落後。這些類似的手段過去不乏是中國統戰系統所授意進行的,然而也不可否認有不少國人真心這麼認為。
但同時台灣的網路論壇亦逐漸產生抵抗力,有多篇文章指出中國的第三方支付,其實是在不得不為的情況下所發展出來的,其中指出實體通路不發達、紙幣的污損與偽造嚴重、紙鈔最大面額太小等問題,雖然這些答案相當程度的說明了第三方支付會在中國如此盛行的事實,但卻沒有指出背後第三方支付如何「發展」起來的原因。
台灣網友提出的許多論點,都偏向現象的解釋。從現象來解釋問題的困境在於,雖然能夠看似合理的解決大家心中的疑問,然而卻不能直指背後的運作機制。例如上述提出的實體通路不發達、紙幣偽造嚴重、面額過小,這些現象都不只存在於中國,許多發展中國家都面臨相同的問題,那為什麼只有中國的第三方支付遍地開花。
要知道個人使用第三方支付所需的三個要件,包含身分證明文件、銀行的卡(包含金融卡或信用卡)、以及手機號碼,這三者缺一不可。之前有人指出中國民眾的信用系統不足,因此信用卡不像台灣如此普遍,但相對的,中國的金融卡發卡卻是幾乎毫無門檻,這在台灣以及其他歐美國家都難以辦到的。而關鍵差別在於中國的國有銀行是非常龐大的體系,由於其經濟體制的關係,政府可以充分地吸收國有銀行的這些手段所付出的成本(在其他國家則是沒有一個銀行願意這麼做),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下,第三方支付就等同於在國家搭好的基礎建立起來了。也就是說,整個機制完全是建立在中國特殊的經濟體制上的,由於中國政府負擔了這樣的成本,讓第三方支付業者能夠藉此廣大推行,如果第三方支付要身兼金融業者的發卡階段,我想應該沒有任何一間業者願意這麼做。
綜上討論,第三方支付在其他國家並非不能,而是業者沒有這樣的動力這麼做,更何況多數已發展國家的信用卡系統都已建立完備,在既有的利基上就很少願意去利用第三方支付來分食既有的大餅了。因此,千萬不要看到網路上讚嘆中國的文章就妄自菲薄,而是多去想想台灣的優點。當然,看到其他國家有更進步的技術也不應抗拒,虛心的吸收接受也才能讓台灣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