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重視人文學科的台灣像個長不大的孩子──嘻嘻哈哈過了之後,什麼都沒留下》一文,作者就讀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所,算得上是台灣人文學科的前段班,可惜這篇文章表現出的品質,好像坐實了某些人對台灣人文學科的印象,那就是無法切中問題,分析品質欠佳,難以在世界站上位置。
不論各種領域,要分析問題通常都不簡單。在解決問題之前,必需先找到問題,才能繼續分析。人文學科處理的大多數是人類社會的問題,在台灣的人文學科就是面對台灣社會的問題。
可是時間精力有限,問題卻無所不在,所以不可能處理無限的問題,需要觀察,尋找,建立事物間的連結,才有機會對症下藥,用人文學科愛用的說法,就是建立「脈絡」。
台灣社會非常需要人文學科,但人文學科實在是太令人失望。
在任何複雜的現代社會中,表淺的問題無所不在,看過幾個名詞學了一招半式,但對歷史了解有限又解讀功力不行的人,容易受表面的幻影迷惑,無法深入問題的本質,這種狀況的人提出脈絡,就像開車下錯交流道,愈開只會離目的地愈遠,要解決問題,那是一生都等不到。
《不重視人文學科的台灣》一定會造成廣泛傳閱,因為它提到太多問題,也有些探討,可是講難聽的,它觸及的層次有夠膚淺,分析也是錯誤百出,台灣社會問題真正的關鍵整篇文章卻完全不見蹤影,偏偏正是那個關鍵,造就當今台灣人文學科的侷限性。
舉個例,「永遠在讚歎別人的歷史,卻忽視自己的歷史,遑論史觀的培養」是國家教育的問題,而且過去台灣教育不是沒有培養史觀,只是培養的是與現實脫節的大中國史觀,正是為了培養大中國人,才會永遠在讚嘆別人(中國)的歷史,卻忽視自己(台灣)的歷史。
「道德的、公平的、正義的、永續的議題,都與我無關,短視近利的民族性」,會有這樣的問題,扯到人文太飄渺了,它來自政府長期以殖民統治的形態治理台灣,一般人欠缺民主參與,沒有改善未來生活的機會,移民到更好的地方才成為合理的選項,這才是國民普遍短視近利的真正原因。
「城市市容亂七八糟,穿搭品味非常廉價」,把這句話丟進人文系所的討論課,假如沒能戰成一團,這種系所不如解散。
把台灣政治理解成「造神狂熱、派系分贓、人身攻擊、簡單二分法的單向批鬥,也導致民主常常帶來的不是希望,而是災難」不是不行,不過想想看,解嚴這些年來,還有多少人覺得明哲保身,不要惹禍上身?台北市區看不到的外面,又有多少基層選舉賄選橫行?如此理解台灣政治與民主,才是民主發展真正的危險。
這篇文章講了半天,舉出一堆「問題」,指稱都可以歸咎給台灣社會欠缺人文的錯,所以解決的方法應該是未來加強人文教育,根本是下錯交流道!台灣缺乏人文是真實存在的問題,這是來自教育、媒體、施政等各方面長期累積的遺毒,而今日的結果,出在過去把持台灣的國民黨黨國體制。
不能理解造成台灣社會人文缺乏,短視近利的根本理由,是來自國民黨長期殖民式統治的黨國體制,就不會知道這些問題是怎麼來的。不能意識到問題與其嚴重性,就不會知道要把黨國遺毒清除,永遠只能碰觸一堆虛的,膚淺的,名詞喧嘩的議題,沒有辦法根治問題。
為什麼很多台灣人文界的人,講起問題總是頭頭是道,但就是打不到關鍵重點國民黨黨國體系?這個問題恐怕要先想通,台灣人文才有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