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明德一味將選舉補助款打成肥貓渠道,不僅有失公允,更可能扼殺了下一個柯文哲誕生的機會。
幾天前,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拋出「取消個人選舉補助款」,以剷除豢養政治肥貓的渠道。施認為,現今選舉募款已步入正常化,個人選舉補助恐流於自肥,應隨台灣民主不斷深化而掃進歷史塵埃。立意雖良善,但施可曾考慮選舉補助制度對素人參政與小黨競逐席次的重要性,以及維繫政治多元化的意義?
根據公職人員選罷法規定,若該區當選人為一人,且得票超過當選票數三分之一以上者,一票補助30元。回顧當初制定此條的背景,係顧及早年公職參選人選舉募款不易,為降低參政門檻、鼓勵公民競選,同時維繫政治人物的廉潔,因此制度設計參選人在通過一定選票門檻可領取補助金。
選舉補助款的利弊得失有待討論。 圖片來源:民視新聞
而今年1月底,立法院三讀通過降低政黨補助門檻從5%至3.5%,目的亦是保障政黨多元發展空間,暢通公民參與政治的管道,朝野當時皆樂觀看待。但是在立委選制採單一選區制度下,對連任者特別有利,更強化兩黨競爭的政治結構,第三勢力或小黨突破重圍的機率微乎其微,更不用說素人起步時亟需的選舉募款與政治獻金。而選舉補助制度的存在用意,即是緩解參政素人競選時的經濟壓力,降低有意願卻無資源的公民競選障礙。如今,全台欲角逐明年立委席次且非屬藍綠者可謂遍地開花,皆拜柯文哲白色力量崛起所賜,這些沒背景的政治素人對補助款未來存廢的意見,施主席是否徵詢過?
不能否認,選舉補助款仍有瑕疵,但如何避免成為政治人物的小金庫,如何訂定更嚴格的款項使用標準,以符合資訊公開及政策透明,社會共識有待凝聚。但施明德一味將選舉補助款打成肥貓渠道,不僅有失公允,更可能扼殺了下一個柯文哲誕生的機會。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