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察 . 獨立評論 . 多元觀點 . 公共書寫 . 世代翻轉

  • Home
  • English
  • 評論
  • 民意
  • 時事
  • 生活
  • 國際
  • 歷史
  • 世代
  • 轉載
  • 投稿須知

美國右派保守主義的觀點

  • 國際
  • 時事
  • 民意

新世界秩序開始於四集團的鼎立(中國、歐盟、俄羅斯和美國集團),再看誰的制度對,氣長,增減損益,假以時日,壓力測試,優勝劣敗,新的世界秩序自然形成,不要不經心,任意受CNN、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以及民主黨左派自由主義的影響:一個嚴肅的問題:到底是誰在一廂情願的全球主義下,把中國共產黨養大,養虎為患,不是嗎?美國右派保守主義會這樣持續地問!

美國某些「暴民」,藉著警察對非裔殘暴致死事件,街頭抗議混亂之際,闖入商店、放火、打家劫舍。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對此評論說:社會總有10到15 percent不是好人。

一位民主黨領袖居然精準地說出保守共和黨的社會信仰,怪不得他在眾多民衆抗議之下,立即收回評論,並道歉。拜登真的說出共和黨的信仰:社會真有動亂,一定有10到15 percent 藉勢藉端,以「社會正義」之名,進行法理不容的勾當。

川普代表的是美國右派保守主義的復興。 圖片來源:華輿
川普代表的是美國右派保守主義的復興。 圖片來源:華輿

社會總有十到十五百分比反社會的「壞分子」,改革不了,不管你給政府無限大的權力,有多少「社會改革計劃」,從七十年代詹森總統的「民權法案」、「大社會計劃」,五十年下來,聯邦政府花了多少金錢、心力,幾十年一週期,總會有一次「種大暴動」。

上一次的暴動,1992年發生在洛杉磯:三名白人和一名拉丁裔警察痛毆一位交通違規、不服取締的黑人,打的鼻青臉腫,卻被法院判決無罪,引發種族暴動。洛杉磯不是被「封城」,而是被「燒城」,搶劫,尤其是平常和非裔相處不佳的韓國城商店街更是首當其衝。韓僑全民武裝,抗暴,大打小型「內戰」,天空冒出一大片火焰黑煙,照亮夜空,像似森林大火,警笛終夜長鳴。這次「我不能呼吸」的種族暴動,以「暴力」而言,和1992年洛杉磯比較,算是緩和。

五十年「民權法案」施行下來,結果仍然如此,許多白人內心敢怒不敢言,夠了!夠了!(Enough is enough!),這也為甚麼(白人)拜登候選人,,會不假思索的說出「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等政治不正確、有失政黨「理性」的話。

「民權法案」五十年,為甚麼效果那麼差?幾千億、消滅貧窮的「大社會」,為甚麼仍然打、砸、燒、搶:二、三十年上下,整個社會,都要定時打個「擺子」,國民兵必須上陣?

多年前,美國某自由派大報,曾報導民權法案為甚麼沒有效率的社會理由:以新澤西州紐沃克市(Newark) 為例:數量頗多的非裔家庭,常是一位老祖母當家,一位女兒和四位孫子(生父不詳),家中沒有支撐家庭生計的男人。一位孫子,聯邦政府月補助八、九百美元,四位孫子,三千多元,一家勉強過活,不致挨餓。家中沒有男人,是因為政府的「社會局」會半夜突擊檢查,看有沒有男人在家?有的話,表示家裏有人支撐生計,不需政府的「補助金」….. 久下來,家庭結構解體,社會功能失靈。

每一次種族平等的「社會革命」,人羣都是自動自發,浩浩蕩蕩,令人感動,熱血沸騰,因為:除了所謂被壓迫的「非裔族群」外,總有代表「社會良心」的大學生積極參與,以及都市型的左派「知識份子」,尤其是主張「種族混合」、「全球主義」以前吃過種族隔離虧的猶太族裔,還有就是從「民權運動」以來,一向尊崇自由主義理想的白人。這些都是美國都市中心經常看到的社會場景,主力都是親民主黨的羣衆,不能正確地反映社會的平均常態。

有幾件事必需注意,才能對美國整個社會動向,比較有準確的估算:第一美國都市郊區化,中產階級從(少數民族)的市中心,往郊區發展。市中心的示威和政治運動,未必能反映美國的民意。美國人口往南部移,南部各州在全國政治的比重越來越大大工會會員減少,政治影響力日漸衰弱,藍領工人,日漸傾向共和黨,敵視民權運動的歷史,南部白人是共和黨的票倉。民主黨主力在東北角各州向南連結到華盛頓特區附近(維基尼亞州北部、馬麗蘭州)以及少數民族集中的各大都會;以及西海岸的三,主力是矽谷、好萊塢、洛杉磯郡的「少數民族」、環境保護團體和誇國公司的獲利者。

就美國右派保守主義的觀點而言:民權運動的立法必須約制,五十多年的「大社會」實驗,結果就是如此,再大的政府權力,也解決不了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社會人性」的問題。政府再大也帶動不了「經濟發展」的問題:為了貧富差距不要太大,不是就不要把「餅」做大,何況又要「全球主義」,企業必須面對全球的競爭。

全球主義需要開放邊界,「種族混合論」,加州是未來的美國,白人總數四十多百分比,沒人可以稱作「多數族裔」,未來的美國就是未來的世界。那麼「我是美國人是何意義?」,我的本體和文化價值傳承有甚麼意義?以往所謂的WASP( White glo Saxon Protestant)白人、安格魯、薩克遜、新教徒之說:只要畢業於長春藤聯盟的白人子弟,自然有華府的官場以及紐約媒體、金融銀行機構、法律事務所的好位置等著他,家族、父兄都有綿密的關係;海外一有戰亂,這些良家子弟多數進美國「海軍」,還記得太平洋戰爭時的少年甘迺迪和布希?

怪的是,當民權運動興起,門閥、學歷不再享有絶對的優勢後,這些良家子弟翻轉而成為民權運動公平正義的主力,帶領風騷,誰說民主黨本質一定是「社會民主黨」?有多少民主黨的金主是華爾街的富裕的投資家、社會名流,Rich and Famous !

這些當然已成歷史黃花,為社會進化所不容,那麼「說英語的海洋民族」呢?難道「羅馬帝國」一定要淪為「東羅馬帝國」,拜佔庭化,千年苦守君士坦丁堡,舉目四看都是懷有敵意的異教徒。怪不得美國的右派人士近年來都喜歡看歐洲中古史,尤其幾次「十字軍東征」的歷史,拜佔庭帝國歷史和文化是冷門的知識。

全球主義不可行,歷史也不會在資本主義、自由市場、民主政治的體制下終結。眼前的中國就是個鮮明的例子。文明的衝突不會終結,種族主義常是藏在文化主義之中。最反對民族主義的,所謂「工人無祖國」的馬克斯主義,也在三十年代的蘇聯,發殘酷的黨內鬪爭,株連幾十萬人,為的是托洛茨基堅信全球化的「共產國際」才是馬克斯主義的主流,而史大林是信仰「俄羅斯母親」的民族派,相信俄羅斯民族才會是國際馬克斯主義動力的來源。毛澤東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派,鬪倒王明的國際派,是有際背景的。

美國右派看在美國流行多年的「季辛吉主義」,就像看到當年「工人無祖國」的「共產國際」的托洛茨基主義一樣。極端的反猶主義者並不諱言:從馬克斯主義、布爾雪維克的俄國革命、共產國際到季辛吉主義,或多或少是猶太人的全球陰謀,可以問歐洲右派政客,他們是不是也這樣想?尼克森總統當政時,有位非常有名的牧師在白宮內告訴尼克森:猶太人對美國政治的影響力超出比例。尼克森總統答曰:他會處理。……..還沒處理,尼克森就被闘倒了,不要天真地以為水門案件就是個單純的事案件。

川普的「通俄門案」如何雷聲大雨點小。理由是川普把美國大使館遷往耶路撒冷,撤消對伊朗有關核武的和約和強化禁運,令右派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非常高興而得意,自然影響東北角自由派的媒體的社論。

川普要使美國再度偉大,必須強化美國的自我本體認同,同時必須拋棄對美國不利,卻對美國敵人有利的季辛吉的「全球主義」。重新建立新的同盟和世界新秩序,地球不是平的,而是有層級的,國際政治是如此,金融和貿易政策也是如此。

美國會立即拉攏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加拿大( 說英語民族),以及波蘭、波羅地海四國、烏克蘭、捷克(有被外敵入侵和奴役的歷史),以及海洋國家(日本)。新世界秩序開始於四集團的鼎立(中國、歐盟、俄羅斯和美國集團),再看誰的制度對,氣長,增減損益,假以時日,壓力測試,優勝劣敗,新的世界秩序自然形成,不要不經心,任意受CNN、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以及民主黨左派自由主義的影響:一個嚴肅的問題:到底是誰在一廂情願的全球主義下,把中國共產黨養大,養虎為患,不是嗎?美國右派保守主義會這樣持續地問!

作者 / 韓非

Share this:

  • Facebook
  • Twitter
  • Email
  • More
  • Tumblr
  • Pocket
  • Pinterest
  • LinkedIn

Related

保守主義 共和黨 右派 國際 川普 民權法案 美國
2020-06-12 韓非

Post navigation

要便祕,還是腹絞痛地老去? → ← 無罪判決與兩條人命

Related Posts

「三叉山」還是「南京照相館」:台灣該選擇那種戰爭歷史記憶?

日前,賴清德總統在臉書回顧發生在1945年9月台東關山山區的「三叉山事件」,強調人們該從二戰反省「團結必勝、侵略必敗」的共同教訓。而媒體也報導政府已派出相關人員於6月間前往事發地點舉行安靈追思,並將當年散落該地的運輸機殘骸用軍方直升機運回山下,做為典藏紀念。   「三叉山事件」對於今日的台灣社會來說是相當陌生的,簡單來說1945年8月15日本投降後,同年9月10日,美軍派出一架B-24轟炸機載運釋放盟軍戰俘,因為遭遇颱風不幸墜毀在三叉山,機上二十五人全數罹難。而前往搜救的台灣本地救援隊又不幸遭遇另一場颱風,造成二十六人不幸死於山難,前後有超過五十人在這起事件中罹難。   賴清德總統在臉書強調「三叉山事件」是展現出在慘烈戰爭結束後不分族群、跨國人道救援的動人故事,除了國仇家恨之外,還有人性光輝的光明面。   反觀近期親中媒體、網紅吹捧的中國電影「南京照相館」,表面上是控訴日本的戰爭暴行,然而內容卻是經過中國官方民族主義加料、扭曲後的「狼奶」史觀,無怪乎即使是親中色彩濃厚的《聯合報》都在社論坦言: 「編導的處理手法,更像激勵同仇敵愾的愛國宣傳,而非對歷史悲劇的反省沉澱。   渲染國族情緒太用力,容易失去悲憫與反思空間。後人提到《南京照相館》,恐非名留影史的名作,而是習近平時代民族主義浪潮的註腳。」道出這部電影背後的官方民族主義本質,除了仇恨和扭曲外,毫無可取之處。   台灣政府緬懷「三叉山事件」是撫平戰爭傷痕,而中國力捧電影「南京照相館」卻是操弄仇恨從中汲取養分為統治者洗腦人民,何者更進步更具有人道關懷,兩者對比高下立判。   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八十周年的當下,台灣公眾已經擺脫過往黨國灌輸的大中國民族主義史觀,能夠以更包容的心態去平等看待那段歷史,緬懷「三叉山」事件的人道光輝,揚棄「南京照相館」那種病態的仇恨,是台灣公眾在回顧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段慘烈的歷史時必須時刻謹記在心的。 作者:局外人  

團結是勝選關鍵;從台南選戰看民進黨世代交替

      台南向來是綠營最穩固的票倉,歷次大選都能繳出漂亮的成績。然而,正因基層厚實、人才濟濟,民進黨在台南的區域立委提名,往往成為黨內競爭最激烈的舞台。近期陳亭妃與林俊憲之間的競爭,當然成為社會矚目的焦點。尤其在藍白將見縫插針,一度謠傳阿北將參選高雄市長,塑造韓國瑜混和「柯P旋風」,在兩大「造星」計畫威脅下,加上中央執政包袱日重,台南選情無疑是黨內公平競爭模式,克複製其他膠著選區外,也是明年大選風向球。         陳與林二人皆為台南本土派系的重要代表,也長期深耕地方。陳亭妃擔任過立委、市議員,形象鮮明,與基層鄉親互動密切,並以敢言著稱。林俊憲則在中央、地方皆有經驗,具備政策論述與媒體操作能力,也因協助中央推動政策而被視為有戰略視野的政治人物。         從黨的整體布局來看,台南不僅是安全選區,更是觀察民進黨世代交替的重要窗口。若處理不慎,黨內初選爭議可能演變為裂痕,不僅削弱士氣,也給對手見縫插針的機會。正因此,黨中央在面對地方競爭時,採取「傾聽基層、重視公平」的方針,力求避免人為偏袒,並強調最終必須團結一致。                這場競爭不應被視為「內鬥」,而應理解為民進黨內部活力的自然展現。陳亭妃長期與基層密切互動,展現敢言形象;林俊憲則以中央視野與政策論述見長,善於在國會攻防中守護政權。這兩種特質,正好反映民進黨內部「草根力量」與「政策專業」的兩大面向。既然雙方陣營競爭檯面化,不妨順勢而為,將競爭制度化兼顧公平性,如兼採各種民調、政見發表與公開辯論,避免由中央透過少數頭人內部決定。         首先,競爭有助於檢驗候選人的實力。對台南選民來說,長期支持綠營並不代表沒有期待。如何讓基層感受到「民進黨有更多優秀人才」,以及「候選人願意接受民意檢驗」,正是這場初選最大的意義。其次,台南正面臨都市更新緩慢、青年就業機會不足,以及基礎建設平衡的挑戰。如果陳亭妃與林俊憲能在這些議題上提出差異化主張,就能讓綠營支持者看到民進黨並非單一聲音,而是一個能容納多元意見的民主政黨。         然而,無論誰勝出,競爭最終任務是團結。對手早已虎視眈眈,國民黨與白色力量正等待綠營分裂的契機。如果黨內初選演變為惡鬥,最終受傷的將不是個別候選人,而是民進黨在南台灣長期累積的信任。這也是為何黨中央堅持「公平初選、服從結果」的原則,並積極協調雙方避免惡性攻擊。       當前,賴總統面臨民調下危機,面對國家經貿及內部在野挑戰的壓力,作為賴總統「政治起家厝」的台南選情已經不起風吹雨打,甚至台南已成為2026選戰焦點,是綠營精神堡類是否守住的象徵。因此,黨內除了建立公平選制外,最後仍要服從運動家精神,共赴明年生死與共的戰場。 […]

民進黨如何應對四小黨聯盟?

時代力量、台灣基進、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台灣綠黨宣布2026選舉共同合作,獲得許多本土派人士支持。由於四小黨聯盟支持者光譜更接近台派綠營,民進黨當局如何應對四小黨聯盟將是重大課題。 根據2024年政黨票選舉結果,四小黨皆無法達成最低分配席次5%,實力遠不如兩大黨,難以應對「投小黨就是無效票」的質疑,因此共同合作成為生存的必然。而四黨加總支持度剛好過5%,難以在單一選區制勝選,但在複數選區制的影響力仍不容小覷,尤其民進黨在726大罷免後聲勢減弱,相對提升小黨的競爭力。 四個小黨組成選戰聯盟,預料民進黨地方縣市議員選舉將更為辛苦,綠營側翼也紛紛呼籲集中選票。但選民投票意向並非死忠支持者喊話就能決定,而側翼過多攻擊小黨,可能會招致反感,恐導致更多選票流向民進黨以外的政黨。 綠營支持者攻擊小黨「背刺」、「藍白」無疑是焦慮感的體現,但選舉是政黨競爭,攻擊對手不一定能改變選民的投向意願,當四小黨在議員選舉提名人選時,民進黨必須找出實力更為突出的候選人,才更具競爭力。 根據相關資料,四小黨的支持者多來自都會區的獨立選民,大多信奉左派進步價值,部分選票與民進黨重疊。因此,倚賴人情票與組織票的民進黨議員候選人會更有立足點,重視理念票的年輕候選人處境則較為危險,必須發展出其他特色才有生存機會。 民進黨之所以在基層議員選舉陷入結構性的困境,最大的主因在於2004年憲法修正案後,達成立委席次減半加上單一選區兩票制的選制改革,雖然確立兩大黨的政治格局,但是立委席次減半也讓政治新人更難以出頭,立委單一選區制也讓小黨難以出頭,只能將精力放在複數選區制的議員選舉與政黨票,加大基層競爭的難度。考量台灣民意的多樣性,檢討過去的立委減半加單一選區制的選制實屬必要。 目前民進黨的聲勢衰弱,已不如蔡英文主政時期,「集中選票」呼籲已不如過往有效。我認為,與其呼喊悲情訴求,建立強而有力的政黨形象才是當務之急,若四小黨主攻左派進步價值,民進黨更應確立「台灣優先」、「反共產侵略」的品牌才能與其區隔。 而要與小黨聯盟候選人競爭,民進黨除了傳統型的基層候選人外,較為弱勢的政治新人或理念型議員則須多與在地罷免團體等政治盟友結盟,提升自己的特色,才能說服選民有更多投票的理由。 長期來看,必須檢討過去的立委減半加單一選區制的選制,提供更多民意與政治新人的出頭機會,才能擺脫基層選舉的內捲化競爭。 作者/粥董

新版財政收支劃分法的立法爭議:一個公民的困惑與無奈

筆者作為一名普通納稅人,近來對立法院推動的新版財政收支劃分方案感到既陌生又焦慮。這個原本應該幫助中央與地方財政更公平合理分配的制度,卻在社會輿論間掀起不少爭議。原因不單是公式過於複雜,連帶導致分配計算出錯,更使許多縣市政府質疑自己遭受「不公平對待」。身為公民,我不禁要問:立法院的立委諸公在審議法律的過程中,特別是力主修法的在野黨立委,是否真的有把「公平」與「效率」放在最核心的位置? 此次爭議最大的癥結之一,就是計算公式本身的設計缺陷。依照媒體與專家揭露,新版分配公式在考量「人口數」、「財政需求」與「財源能力」時,並未妥善平衡地區差異,導致部分財政困難的縣市反而被削減額度。例如偏鄉地區人口流失,但基礎建設、醫療教育等支出卻持續增加,這些因素若未被納入權重,就會讓「公平分配」淪為口號。當數字與結果出現矛盾,地方政府與民眾自然懷疑:中央的財政收支制度設計初衷是否真正理解地方需求? 此次爭議中,財政困境嚴重的中南部縣市首當其衝。以嘉義、屏東或花東地區為例,這些地方長期稅收有限,公共建設仍高度依賴中央挹注。新版公式一旦錯估需求,直接影響基層民眾的生活品質。相對而言,財源雄厚的六都雖然也有抱怨,但至少還能依靠地方稅收自行調度。差距一旦擴大,不僅加深「城鄉不均」問題,也會引爆地方地府對中央的不信任。對普通公民來說,這不僅是數字遊戲,而是每天走在路上的交通、孩子的教育資源、醫療服務是否充足的真實影響。 更讓人遺憾的是,立法院推動法案的過程似乎有些「倉促」。許多立委諸公承認公式過於複雜,連他們自己都需要專業顧問解釋,遑論一般公民。若立法者自己都未完全掌握公式運作原理,怎能期待它能真正解決問題?立法的過程應該以公開透明為原則,並且廣納地方政府與專家意見。但這次爭議卻顯示:在政治時程壓力下,立法的「速度」蓋過了「品質」,強渡關山的結果也忽略了社會溝通的重要性。 對於普羅公民來說,新版財政收支劃分法的爭議的背後,其實是對「公平」與「信任」的雙重缺口。倘若制度設計讓弱勢縣市更弱,讓富裕城市更富,那麼「均衡發展」只是紙上談兵。若立法院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最終受到傷害的不是哪一個縣市,而是整體社會對政府的信任。試問,若連基本的財政分配都無法保障公平,公民要如何期待政府在更重大國家政策上能做到周全? 職此以觀,筆者想以公民的立場提出三點反思:首先,立法院應立即檢討公式設計,確保財政需求與弱勢條件被納入更合理的權重;再者,立法程序應更公開透明,建立試算與影響評估機制,讓地方政府與公民都能檢視;第三,中央不應只把地方視為「補助對象」,而要真正理解並尊重地方的治理困境。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新版財政收支劃分淪為新的社會對立。最終,立委諸公應記住:制度設計不是為了漂亮的數字,而是為了讓每一個生活在台灣的公民,都能感受到公平與被尊重。 作者:林真心

Recent Posts

「三叉山」還是「南京照相館」:台灣該選擇那種戰爭歷史記憶?

「三叉山」還是「南京照相館」:台灣該選擇那種戰爭歷史記憶?

日前,賴清德總統在臉書回顧發生在1945年9月台東關山山區的「三叉山事件」,強調人們該從二戰反省「團結必勝、侵略必敗」的共同教訓。而媒體也報導政府已派出相關人員於6月間前往事發地點舉行安靈追思,並將當年散落該地的運輸機殘骸用軍方直升機運回山下,做為典藏紀念。   [...]

More Info
團結是勝選關鍵;從台南選戰看民進黨世代交替

團結是勝選關鍵;從台南選戰看民進黨世代交替

    [...]

More Info
民進黨如何應對四小黨聯盟?

民進黨如何應對四小黨聯盟?

時代力量、台灣基進、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台灣綠黨宣布2026選舉共同合作,獲得許多本土派人士支持。由於四小黨聯盟支持者光譜更接近台派綠營,民進黨當局如何應對四小黨聯盟將是重大課題。 [...]

More Info
新版財政收支劃分法的立法爭議:一個公民的困惑與無奈

新版財政收支劃分法的立法爭議:一個公民的困惑與無奈

筆者作為一名普通納稅人,近來對立法院推動的新版財政收支劃分方案感到既陌生又焦慮。這個原本應該幫助中央與地方財政更公平合理分配的制度,卻在社會輿論間掀起不少爭議。原因不單是公式過於複雜,連帶導致分配計算出錯,更使許多縣市政府質疑自己遭受「不公平對待」。身為公民,我不禁要問:立法院的立委諸公在審議法律的過程中,特別是力主修法的在野黨立委,是否真的有把「公平」與「效率」放在最核心的位置? [...]

More Info

搜尋

精選文章

川習會的中美矛盾是戰略,不是貿易!

2017-04-08 韓非

八仙樂園爆炸案:缺乏常識造成的災難

2015-06-28 異想

彰化縣民輪替後的哀與愁

2016-03-06 許家瑋

新文明病:儲物症(Hoarding disorder)似正在增加

2015-04-13 楊庸一

訂閱本站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訂閱新文章並接收新通知。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