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察 . 獨立評論 . 多元觀點 . 公共書寫 . 世代翻轉

  • Home
  • English
  • 評論
  • 民意
  • 時事
  • 生活
  • 國際
  • 歷史
  • 世代
  • 轉載
  • 投稿須知

台灣應成為真正主權獨立的國家! (四)

  • 評論

哈囉的讀書會 彙編

建立真正主權獨立的國家,是台灣人民的基本權利

台灣在建立主權獨立國家的法理上,具有極為明確的基礎。

一、成為真正主權獨立的國家,是台灣人民無可剝奪的權利

關於台灣國家定位問題的國際法理論,除前述臺灣法律地位未定論及由中華民國取得台灣的中國收回論之外,在戰後國際人權日益受到重視的潮流中,尚有基於人民自決權的獨立建國論。

台灣獨立運動支持者自製的台灣護照。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探討臺灣法律地位時,臺灣法律地位未定論及中國收回論實際上是把臺灣當做客體,而並非以臺灣為主體。換言之,未定論及中國收回論都是把臺灣當做國際法主體(國家或國際組織)間處理領土變動問題的對象。前者主張日本放棄臺灣之後,戰勝國或其後的聯合國並未確定把臺灣交給中國,後者主張日本戰敗後台灣已由中國收回,兩說都將臺灣定位為其他國家之間領域主權變動的客體。獨立建國論在本質上和法理上與此二說完全不同,獨立建國論明確是以臺灣為主體,由台灣本身自主地要建立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

探討臺灣戰後是否應歸還中國或已成為中國的一部分,是將臺灣當做是日本、中國兩國之間的領域紛爭在處理,這與臺灣是否可以獨立建國是完全不同層次的問題。因為目前臺灣並非中國與哪一個國家之間領土紛爭的對象,而是臺灣要建立一個國家的問題,所以臺灣人民不必先去證明臺灣不屬於中國或臺灣法律地位未定,然後才有權利主張獨立。臺灣人民只要堂堂正正表明建國意志,就充分具備合法性、正當性的國際法基礎,有權利建立自己的國家。

目前國際社會雖接受一個中國原則,但各國並未否定也不可以否定有一個臺灣存在的空間。雖然並不是說一個中國就必然有一個臺灣,但是國際社會絕對沒有否定臺灣獨立建國的權利,或是強迫臺灣一定要成為中國的一部分。就如同一個印度與一個巴基斯坦可以同時存在一般,或是未來西藏、新疆也有權利獨立一樣,臺灣當然可以成為獨立於中國之外的國家 。由此可知,中國一再以臺灣是中國固有領土,或開羅聲明已宣佈臺灣必須歸還中國等,來論證臺灣是中國一部分,所以臺灣沒有權利獨立,這是完全錯誤的說法。

依據國際法理論,任何領域的人民均有權主張建立國家。此項超法律的天賦人權完全沒有必要以任何條約為依據,人民只要有從某個國家分離獨立的意願,不必證明其不屬於原有國家,亦自然擁有建國之權利。反之,即使某領域確實屬於某個國家,只要其人民有分離獨立的意願,亦不妨礙其建國之權利。例如,北美13州人民要脫離英國獨立時,並沒有提出任何條約或國際法為依據 ,亦即不必立證北美13州不屬於英國才有權利獨立。美國獨立宣言中一再指出,由人類發展過程來看,人民要求獨立建立新國家,是國際社會應予尊重及保障的權利。人民有獨立建國的意志,就有權利建立新國家,這是不容否認的自然權利(natural rights)。英國學者James Crawford於1979年即從傳統的國家四要素論斷:「如果一個國家(State)已經存在於臺灣,那麼過去領土處分的問題乃係不相干。」 。

國際法也沒有任何理論可以否定某一地域的人民獨立建國之權利,反而是明確定義新國家成立的要件是:排除原有國家的統治,擁有自主的主權。甚至在尚未確立人民自決原則的傳統國際法時代,當時就不斷有新國家從某一個國家分離獨立。例如,荷蘭於1581年從西班牙獨立、拉丁美洲各地域於1820年代紛紛從西班牙、葡萄牙獨立等即是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人民自決權逐漸確立,世界各地不斷有新國家獨立,到目前已有160多國從原來的國家中分離獨立。換言之,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國家是在這50年間獨立建國,而這些國家從未尋求任何條約或國際法理論,證明其領域不屬於原來的國家。新國家獨立唯一的法理基礎就是:「只有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才有權決定這塊土地的命運。人民有獨立建國的意志,就有權利建立屬於自己的新國家」,這就是國際法上的人民自決原則。

由此觀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所發表的種種對臺灣擁有主權的聲明,主張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問題,是完全不正確的。「臺灣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說法也是同樣傲慢無理。對臺灣的領土主張涉及國際法及國際條約的解釋,牽涉到國際安全與和平,也牽涉到人民自決的原則,根本不是屬於中國的內政問題,而是國際所關切的問題。

二、各國無權承認「台灣是否為中國領土」

事實上,中國要求其他國家承認「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的一部分」並無法律意義。首先,因為台灣並非這些國家的領土,故任何國家對於台灣的歸屬並無表示承認的立場。如果美國說夏威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絕對在國際法上有效,因為夏威夷是在美國的統治之下,美國願意夏威夷屬於中國,當然會產生國際法上的效果。但是,美國並沒有統治台灣,所以根本不產生主張或承認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的問題。相同地,所有其他並未統治台灣的國家均無權作如此主張,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決定台灣主權與領土的歸屬。

其次,中國實際上並未統治台灣,世界各國若承認中國的主張,則各國與台灣的往來,包括飛機、船舶、投資、貿易、旅遊、簽證等,依國際法都必須事先得到中國北京政權的許可,但在實際上是沒有台灣治理當局的許可即無法進入台灣,中國的簽證絲毫不生效力。就此而言,世界各國若承認中國的主張,則等於必須斷絕與台灣的一切往來,但這在現實上完全做不到。因此,世界各國根本無法承認「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此外,若中國真的擁有對台灣的領土權,則中國與他國締結邦交時,即無要求承認其為中國領土之必要。如日本與他國締結邦交時,無須要求他國承認九州為日本領土之一部分,即是同樣的道理。因此,中國的做法反而凸顯台灣並非其領土的事實,也等於是強迫各國承認其併吞台灣的野心,世界各國當然沒有必要加以附和。縱使有某個國家承認北京的主張,此點亦無任何國際法上的效力。

然則,日本在1952年於舊金山和約中聲明放棄臺灣主權之後,台灣是否因而成為無主地?中華民國可否依先占理論取得臺灣主權?首先,依據當時簽署舊金山和約各國的見解,並無任何一國主張臺灣為無主地。其次,中華民國政府是否為有權行使先占之國際法主體尚有爭議,且中華民國在1952年以後亦從未提出先佔的主張,故中華民國依先占取得臺灣主權之說法不能成立。

如上所述,世界各國並無承認「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的權利,台灣的歸屬只有居住於台灣的台灣人民才有決定的權利,中國等其他外國對此絕無決定的權利。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除南極地域另有條約規定之外,地球上已不可能存在無主地,任何土地必定屬於某一國家,而只有中國不斷主張對台灣的領土主權,甚至某些國際組織已將台灣記載為中國的一省,卻不見現在台灣治理當局提出任何抗議。以往因蔣氏政權的軍事獨裁統治,台灣人民無法自由地行使自決權,但目前台灣已相當程度民主化,具備以行使自決權決定領土歸屬的政治條件,但卻安於中華民國的體制,因此台灣如不儘早建立國家,長此以往將面臨各國誤認「台灣人民事實上默認成為中國的一部分」的結果,這是台灣人民必須深切注意的地方。

三、必須透過自決權的行使

然而,國際法只是輔助性的工具,只能用以說服外界與反駁敵人,有無獨立建國意願才是決定一國能否獨立成功的關鍵。例如,琉球也有很多國際法依據可以證明其並非日本固有領土,但是因為琉球人民並無足夠的獨立建國意願,因而只能成為日本的一部分,使這些證據無法產生任何法效果。同樣地,即使有再多的條約和法理能證實臺灣法律地位未定,但是臺灣人民卻不反對中華民國領有台灣,而中華民國不但未曾主張自己是有別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另一個國家,也未曾公開反對要與中國統一成一個國家的目標,尤以現行的中華民國的憲法「一個中國憲法」及「國家統一綱領」的繼續存在和施行,如此將無法免除臺灣被中國併吞的命運。

雖然國際社會承認一個中國由北京政權代表,但是國際社會並未承認也無權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此點是將決定台灣歸屬的權利保留給台灣人民。因此,只有主張「一臺一中」,明確宣示臺灣是一個與中國無關的新國家,爭取各國給予「國家承認」,徹底拋棄中華民國虛幻體制,不去爭奪中國代表權,不再使用中國國號,不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上爭取政府承認方式的建交國,才能符合國際法秩序,使臺灣成為一個國際社會不得不承認的獨立國家。

如前所述,國際社會已形成一個中國的共識,一再主張中華民國是國家或臺灣屬於中華民國的結果,非但無法凸顯臺灣的獨立自主,反而使臺灣陷入一個中國的框桕,或成為中國合法併吞的藉口,立即且明顯地危及臺灣的生存。臺灣與中國大陸若定位為「一個」國際法上國家,依據國際法及國際情勢,臺灣將被定位為一個反抗中央政府的叛亂團體。基於此點,臺灣人民必須形成決定自己命運的建國意志,去除中華民國虛幻體制,如此才有可能排除中國的併吞。

結語

台灣並不屬於中國,且多次民調亦顯示,大多數的台灣人民期望成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除非中華民國明白主張「兩個中國」,否則中華民國不可能成為國家,因為,「一個中國」已是目前國際社會的共識。只有依據源於自決權論的主張,這些前提或糾葛,才無法,也無能妨礙台灣成為獨立主權國家的權利。

如上所述,臺灣人民完全有權建立自己的國家,但目前台灣是否已經是獨立主權國家呢?就國際法而言,一個國家除須滿足領域、人民、實效政府等客觀要件之外,尚須包括行使國際法權利和遵守國際社會義務的能力等主觀要件。例如,有學者主張一個國家須足以對其所引起的國際侵權或違法行為(International delinquency)負擔國際責任;足以圓滿進行一般國際關係;具體單獨作為國際法主體的能力;以及有自我操控的中度國防實力等。就此而言,臺灣已滿足前述要件,明確具有相當的國家地位 。因此,學者E. G. Duursma於1996年更提出「臺灣已經變成一個國家(State),此點甚至形成於最近的憲法修改或其他發展之前。」,Duursma十足確認臺灣這個政治實體作為國際社會的一個主權獨立國家之地位資格在法律上不能被否認 。

然而,台灣既然已經充分滿足國際法的國家要件,但何以尚未成為國家?其原因在於台灣從未宣示自己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國際法重量級學者O’Connell認為:「一個政府只能被承認為其所主張者」,這種主張闡釋「承認」非完全恣意性的,而是在相當程度上必須受制於事實 。另一位國際法權威Hersh Lauterpacht 在其專著“Recogni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一書中亦陳述相同的看法 。因此,台灣的問題,主要出在並未主張自身為國家。

甚至Crawford在討論臺灣地位時也採取否定臺灣為一個國家(State)的觀點,然而他的結論並非指臺灣的地位不符合傳統國際法理論的國家四項要素,其最具關鍵性的反對理由在於:臺灣問題的主要相關當事國(包括中華民國自己)皆一致同意「福爾摩莎(台灣)不是一個國家,而是大中國的一部分」 。1987年美國涉外關係法彙編闡明「臺灣已經滿足本節(國家)定義的要素,但是其政府當局沒有主張(claim)成為一個國家,反而只主張為中國(the State of China)的一部分。」,故該彙編的總結是「台灣的國家屬性(statehood)問題尚未發生」。

總結

從上述評語可得出一項重要的形式結論,即臺灣的地位係以現在可否被承認為國家存在的法律條件為主要決定因素,而不是僅以考量過去的歷史事實因素論斷。因此,目前的事實狀態,將成為決定台灣是否能被視為一個國家的主要基礎。台灣的政府並未主張自身為國家,因此,要使台灣成為一個真正主權獨立的國家,就只能靠所有台灣人民的共同努力了。

在目前臺灣尚未成為國際法上的國家前,卻自認為早已獨立,只是遲滯台灣爭取主權獨立的努力而已。如果今天臺灣人民誤認臺灣早已獨立,則臺灣成為真正主權獨立的國家,將永遠不可能實現。民主化與修憲的結果,雖使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由人民直接選出,但並不能使現行的中華民國體制具備獨立國家性質。一個現代化、國際化國家並非自己對內主張或認定就可成立,必須對外一再強調與堅持自己是國家,並獲得國際社會的承認才是一個國家。

因此,如何排除萬難、險阻,對外一再宣稱自己是獨立國家,並爭取和獲得國際社會的尊重與承認,是現階段所有希望臺灣成為真正主權獨立國家的人民,無可迴避的責任。

[ 全文完 ]

註解:
2758 adopted on 25 October 1971 does not in fact establish that Taiwan is a province of the PRC. 在3/28/2007,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沒有跟美國及其他安理會成員國會商、可能僅跟中國會商的情況下,發出一封信件,宣稱「根據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案,聯合國認為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這當然是對第2758號決議案錯誤的解讀,美國政府對這個事件沒有輕輕放過,在該年七月,美國政府據說向聯合國政務副秘書長提了「一項非文件形式的九點聲明」 (a nine-point demarche in the form of a “non-paper”) ,重申美國的立場是「它對台灣的地位沒有採取立場」( ‘it takes on position on the status of Taiwan’ ),同時明確地拒絕最近聯合國官員所謂的「聯合國認為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 ‘the organization considers “Taiwan for all purposes to b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PRC”‘) 的陳述。美方指出:「雖然聯合國官員的指稱符合中國的立場,但它不是被包括美國在內的聯合國會員國普遍接受的立場。」 ( ‘While this assert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hinese position, it is not universally held by UN member states, including the United States.’)

美方最後指出: 「如果聯合國秘書處堅持把台灣描述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那麼美國將依據國家利益不得不與聯合國這項立場脫鉤。」(If the UN Secretariat insists on describing Taiwan as a part of the PRC, or on using nomenclature for Taiwan that implies such status, the United States will be obliged to disassociate itself on a national basis from such position.)

美國的「九點聲明」如下:
U.S. Non-Paper on the Status of Taiwan
1. The United States reiterates its One China policy which is based on the three US–China Communiqués and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 to the effect that the United States acknowledges China’s view that Taiwan is a part of China. We take no position on the status of Taiwan. We neither accept nor reject the claim that Taiwan is a part of China.
2. The United States has long urged that Taiwan’s status be resolved peacefully to the satisfaction of people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Beyond that, we do not define Taiwan in political terms.
3. The United States noted that the PRC has become more active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has called on the UN Secretariat and member states to accept its claim of sovereignty over Taiwan. In some cases, as a condition for the PRC’s own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Beijing has insisted the organization and its member states use nomenclature for Taiwan that suggests endorsement of China’s sovereignty over the island. 4. The United States is concerned that some UN organizations have recently asserted that UN precedent required that Taiwan be treated as a part of the PRC and be referred to by names in keeping with such status.
5.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come aware that the UN has promulgated documents asserting that the United Nations considers “Taiwan for all purposes to b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PRC.” While this assert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hinese position, it is not universally held by UN member states, including the United States.
6. The United States noted that the UN General Assembly resolution resolution merely recognized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PRC as the only lawful representation of China to the UN, and expelled the representative of Chiang Kai-shek from the seats they occupied at the UN and all related organizations. There is no mention in Resolution 2758 of China’s claim of sovereignty over Taiwan.
7. While the United States does not support Taiwan’s membership in organizations such as the UN, for which statehood is a prerequisite, we do support meaningful participation by Taiwan’s experts as appropriate in such organizations. We support membership as appropriate in organizations for which such statehood is not required.
8. The United States urged the UN Secretariat to review its policy on the status of Taiwan and to avoid taking sides in a sensitive matter on which UN members have agreed to disagree for over 35 years.
9. If the UN Secretariat insists on describing Taiwan as a part of the PRC, or on using nomenclature for Taiwan that implies such status, the United States will be obliged to disassociate itself on a national basis from such position

[ 全文完 ]

Share this:

  • Facebook
  • Twitter
  • Email
  • More
  • Tumblr
  • Pocket
  • Pinterest
  • LinkedIn

Related

中國 主權 台灣 國際法 獨立 美國 自決權
2014-10-03 哈囉

Post navigation

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自己決定 → ← [漫評] 需要再加油的是我們自己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濫發現金與反罷動員:從全民普樂走向財政危機

近年來,台灣經濟表現優異,因此增加不少稅收,故蔡政府時代有「普發現金」政策,同時振興因疫情蕭條的其他產業,達成「共享經濟成果」、「照顧全民」目標。這種政策本是利民之舉,若無一合理機制監督發放數量、發放標準,恐怕成為某黨某人的助選工具,畢竟「普樂現象」養成全民由奢入儉難,一旦普發現金成為常態,遇到財政荒年試問國庫受得了無理的折騰嗎? 其實不難看出普發現金所以趕在七八月左右闖關,仍是藍白為箭在弦上的大罷免造勢,不惜以交換台電補助案為籌碼迫使行政院讓步。台灣當前政治正逐漸陷入民粹動員與短期投票考量主導的惡性循環。試想,在貧富差距擴大、數量同時呈現兩極下,一萬元在高級白領眼中也許意義不大,但在許多底層人民卻是能補貼數月開銷,故普發一萬須均衡財政及民心,藍白精明地用議案挑撥部分選區民意,或形塑執政當局不諳民間疾苦的印象。 民主制度設計的本意,是讓民意監督政策、考核施政,但當「金錢動員」成為常態,便等於將政策討好凌駕於理性公共辯論之上。長期而言,選民將習慣於選舉前「領一波」的收買式政策,而非檢驗施政的長遠規劃與國家治理能力。這種「短期利益換取選票」的現象,是典型的民粹陷阱。 台灣當前財政表面上看似穩健,實則隱藏長期危機。普發現金雖來自「超徵稅收」,但實際上,政府長期依賴舉債與基金動用來填補財政缺口。例如勞保基金已出現結構性赤字、軍公教退休撥補壓力沉重,再加上地方政府舉債空間緊縮,中央大撒幣之舉將加速推升財政風險。 更可怕的是,當普發成為「政治標準配備」,將來的執政者無論黨派都會面臨「不發就選輸」的政治壓力。這種情況下,政府會被迫壓縮長期投資(如基礎建設、教育改革、能源轉型、面臨對岸壓力不得不提升國防費用),轉而不斷提高短期民粹支出。若再結合高齡化社會的需求膨脹,台灣的財政結構可能在一代之內出現崩解。試問,勞健保無財政挹注,未來個戶所負擔範圍恐增加;軍公教薪資不增恐使服務品質下降,以上情況無疑是長期普發現金的隱藏待爆的危機。然而,遺憾的是一旦有選舉存在了,這種民粹式立法可能層出不窮,當局至少做出嚴格排富機制,暫時取得折衷,或訂立一部嚴謹普發現金機制,防止立法院以其他法案要脅通過普發現金。 民主政治的核心,在於人民透過理性選擇決定國家未來,但當選票淪為金錢政策競賽的籌碼,罷免制度成為政黨鬥爭的工具,台灣的民主便面臨制度性崩壞的危險。普發現金與罷免亂象不是個別事件,而是整體政治文化與制度設計缺陷的反映。若無視此一危機,台灣或將從「選舉熱鬧」邁向「民主空洞」,最終自毀長城。真正的改革,不是再多一萬元,而是一場全民對制度正義與財政永續的深度覺醒。 作者:風林火山

從「窮花蓮、富崐萁」到「窮台灣、富崐萁」

最近傅崐萁的罷免案進入關鍵階段,從縣府活動出現反罷免扇子,到縣長徐榛蔚公開替老公站台,還有那個AB版邀請卡的爭議,這些事情讓大家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傅崐萁在花蓮玩的那套,現在是不是要搬到中央來了? 花蓮縣議員胡仁順講得很直白:「窮花蓮、富崐萁」。這不是隨便說說的,而是真的有在地人的觀察。傅崐萁掌握縣府預算,議會又過半,透過補助綁樁、預算施壓,形成了一個很難打破的利益網絡。結果呢?花蓮建設停滯,年輕人一直外流,連觀光都被台東超越,經濟民生越來越差。 更讓人擔心的是,這種模式現在正在往中央擴張。原本中央預算應該用在基礎建設、國防、少子化對策這些長遠規劃上,現在卻變成大規模的地方補助和選舉利益交換。這種舉債方式被質疑違反預算法,根本就是把國家資源私有化,用納稅人的錢買政治忠誠和選票。 如果一個立委可以把國家預算當成自己選區的「政治提款卡」,那其他地方勢必有樣學樣,中央政府就沒辦法以公共利益為核心分配資源,只能在地方政治壓力下,不斷淪為補助和特定勢力交易的工具。當預算不再服務國家戰略,而只是用來鞏固個人勢力時,受害的就是全體台灣人民。 「窮花蓮、富崐萁」已經是很多花蓮人的共同感受,如果現在不處理,讓傅崐萁把這套模式複製到中央,我們就要面對「窮台灣、富崐萁」的局面。國家不該成為某個政治人物的提款機,民主機制也不該被人利用來操控資源、綁架制度。 這次罷免行動,對花蓮人來說是一次覺醒,對台灣人來說是對抗腐敗、守護民主的試煉。如果讓傅崐萁繼續擴權,未來更多預算不會用來修橋鋪路,而是用來鋪陳權力的延伸。現在不罷免,以後就更難回頭了。 胡仁順問得很對:「不罷你罷誰?」這不是情緒性的發洩,而是台灣公民面對政治腐化時最基本的民主防衛。民主制度不是讓政治人物發財的管道,而是讓人民過好日子的工具。現在,該是時候把不適任的人請出我們的公共體制了。 作者:林政武

「萬元黨」除了大撒幣,還會有甚麼花招 ?

「萬元黨」除了大撒幣,當然會有其他花招。招術會推陳佈新,花樣百出,令人民眼花瞭亂!因為他們這樣做,可以大舉收獲政治利益,而不必負政治責任,何樂而不為 ? 「萬元黨」立法院的其它花招?例如說,新的錢坑法案、計對特殊行業、地區、和對「萬元黨」一向友好的選民、政治同路人,後頭大老板交待事項,當然要巧妙立法,名正而言順,美其名為人民的利益和福利著想,不支持他們的法案就是和人民「對幹」! 許多人都知道:經濟學的第一要義,財富是稀有的,而且擁有行政權來支配財富分配的政府,是不會「創造財富」的。因此政府用「財政政策」(fiscal policy )來經營現有的有限財富,以促進經濟發展、增加人民就業機會、福利的支出,更要審時度勢,小心翼翼。成本效益( cost effective )和風險更是執政者必須考慮的首要條件。 行政權是要對政策成敗負責和被追究的;而擁有立法權的立法委員的唯一考慮,是要和選民維持超好關係,因此可以大力撒幣,不顧經濟後果,美其名為「福國利民」:兩者有顯著的不同。如果某些不稱職的立委,人民對其「仇恨值」高,卻可躲在「人民利益」的籍口下,以萬元大撒幣,躲避「被罷免」的危險,台灣人民該做何想? 例如說,中華民國公民會在意領到可以飽餐一頓的萬元自助餐,All you can eat,而不會思索萬元累積下來,可以建造八艘海鯤號潛艇,來保衛中華民國的海彊 ? 這些立法院可能的弊端,足以說明立法院( 國會 )只能有「預算審查權」,而不能有「預算創造權」的理由。立法委員有開會期間的「言論保護權」,不能被追究,眼前「萬元黨」的大撒幣,正在意圖破壞和超越憲法權力平衡的綱紀:「萬元黨」不是擁有預算權的行政機關,他們只能減少預算,而不能任意增加新的預算項目。 「萬元黨」難道不明白這些憲政網領?他們妖言惑眾,顛倒是非,你我不得不懷疑他們是明知故犯。如果他們只是害怕私人利益受損,政治前途受的致命的打擊,狗急跳牆,團進團退,不得不然,沒有其它深沈、陰暗的企圖,你我小公民們倒是可以給予「同情性的了解」,與人為善嗎 ? 台北政治達人間,倒是流傳一種陰謀論:這可不是「廟小妖風大」的問題,而是「大陰謀」的第一步:若任其循序漸進,接下來就是打砸、打爛,越亂越好,革命形勢越好!那麼事件就會是很大條了! 你我小公民們可不能輕忽「大罷免」所提供的歷史性機緣:它若大成功,必然會開始清除數十年來歷史所殘留的邪𤫊。「民主民團」的努力才會中流砥柱,破此反歷史的旋渦和暗流。因此,你我小民們可需要「思想武裝」,台灣的自由民主的命脈,才會長存 ! 作者: 張𧗽

朱立倫「普發現金」的謊言 !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近日拋出一個看似「國際接軌」的說法,聲稱「全球都在用普發現金來對抗通膨與經濟低迷」,並舉韓國與新加坡為例,企圖為在野黨聯手強推的「全民普發一萬元」政策背書。然而,這番說詞不僅是對國際經濟政策的嚴重誤讀,更是一場精心包裝的政治謊言。 首先,南韓確實在7月21日開始發放現金,這是南韓面對「經濟連續四季接近零成長」的救急措施,試問,台灣的經濟現況是如此慘澹嗎?更關鍵的是,南韓的發放現金政策是由執政黨政府主動提出,經過國會審查批准的正常預算程序。這與台灣在野黨透過掌控的國會,無視執政黨政府實際施政需求,強行通過普發現金的政治操作有著天壤之別。在野黨試圖掏空國庫、挽救大罷免選情,救急的只有自己的立委席次。 筆者建議民進黨政府,在野黨如此在意抗通膨與經濟低迷,何不敦請立法院共體時艱,將自家的業務費刪至一元,立委諸公這三個月(六至八月)無端延會衍生而來的出席費與津貼分毫不取,午餐不但不吃麥當勞,便當配菜更只剩一顆滷蛋,相信在野黨一定會樂為人民表率。 其次,新加坡的消費稅補助券(現金補助)早在2012年就開始實施,這是行之有年的社會福利政策,竟然被朱立倫拿來包裝成呼應其對抗通膨與經濟低迷的「新」措施,這種移花接木的手法,一如國民黨過去造假的本質,為了政治利益,可以不擇手段扭曲事實的原貌。 新加坡這項政策的設計精細,針對不同收入階層、年齡層、住屋年值等條件,提供差異化的補助金額,是一套成熟的社會保障制度,國民黨想學就好好學,不要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最後,國民黨與民眾黨聯手推動的普發現金政策,一方面慷國庫之慨,用民眾的納稅錢救大罷免選情;另一方面卻堅持刪除撥補台電的預算,讓電價失控上漲,最終還是要民眾承擔後果。 這種「短期甜頭換長期痛苦」的政治操作,用一萬元現金來欺騙民眾,聲稱足夠支付「未來四年」的電費漲價。這種荒謬的數字遊戲,不僅缺乏基本的經濟常識,不但是對民眾智慧的侮辱,更代表國民黨只想癱瘓台灣運作的現況,絲毫沒有想要再度執政、為了台灣好的共好思維。 作者:秦靖

Recent Posts

濫發現金與反罷動員:從全民普樂走向財政危機

濫發現金與反罷動員:從全民普樂走向財政危機

近年來,台灣經濟表現優異,因此增加不少稅收,故蔡政府時代有「普發現金」政策,同時振興因疫情蕭條的其他產業,達成「共享經濟成果」、「照顧全民」目標。這種政策本是利民之舉,若無一合理機制監督發放數量、發放標準,恐怕成為某黨某人的助選工具,畢竟「普樂現象」養成全民由奢入儉難,一旦普發現金成為常態,遇到財政荒年試問國庫受得了無理的折騰嗎? [...]

More Info
從「窮花蓮、富崐萁」到「窮台灣、富崐萁」

從「窮花蓮、富崐萁」到「窮台灣、富崐萁」

最近傅崐萁的罷免案進入關鍵階段,從縣府活動出現反罷免扇子,到縣長徐榛蔚公開替老公站台,還有那個AB版邀請卡的爭議,這些事情讓大家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傅崐萁在花蓮玩的那套,現在是不是要搬到中央來了? [...]

More Info
朱立倫「普發現金」的謊言 !

朱立倫「普發現金」的謊言 !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近日拋出一個看似「國際接軌」的說法,聲稱「全球都在用普發現金來對抗通膨與經濟低迷」,並舉韓國與新加坡為例,企圖為在野黨聯手強推的「全民普發一萬元」政策背書。然而,這番說詞不僅是對國際經濟政策的嚴重誤讀,更是一場精心包裝的政治謊言。 [...]

More Info
「萬元黨」除了大撒幣,還會有甚麼花招 ?

「萬元黨」除了大撒幣,還會有甚麼花招 ?

「萬元黨」除了大撒幣,當然會有其他花招。招術會推陳佈新,花樣百出,令人民眼花瞭亂!因為他們這樣做,可以大舉收獲政治利益,而不必負政治責任,何樂而不為 ? 「萬元黨」立法院的其它花招?例如說,新的錢坑法案、計對特殊行業、地區、和對「萬元黨」一向友好的選民、政治同路人,後頭大老板交待事項,當然要巧妙立法,名正而言順,美其名為人民的利益和福利著想,不支持他們的法案就是和人民「對幹」! [...]

More Info

搜尋

精選文章

川習會的中美矛盾是戰略,不是貿易!

2017-04-08 韓非

八仙樂園爆炸案:缺乏常識造成的災難

2015-06-28 異想

彰化縣民輪替後的哀與愁

2016-03-06 許家瑋

新文明病:儲物症(Hoarding disorder)似正在增加

2015-04-13 楊庸一

訂閱本站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訂閱新文章並接收新通知。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