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年後,正當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忙著澄清網路謠言,解釋甜玉米與紫心地瓜不是基因改造食品的同時,全球陸續傳出許多新型態基因改造作物訊息。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通過粉紅色果肉基改鳳梨的上市許可,切開不會變黑的北極(Arctic)基改蘋果核准二年後開始在美國市場上進行試賣,巴西宣稱基改甘蔗將於今年上半年度正式商業化,孟加拉打算開放種植基改馬鈴薯,而若按照原定期程,基改鮭魚會在今年年底出現於商場貨架之上。這些新興的基改食品對台灣農業生產與消費市場,勢必會產生程度不一的衝擊。
台灣目前尚未允許種植任何的基因改造作物,消費者日常接觸的基改食品全數來自進口,開放項目是由主管機關食藥署邀集21位專家學者組成「基因改造食品審議小組」,定期召開審查會議來決定。截至今日,共計核准黃豆、玉米、棉花、油菜與甜菜等五大類共118項基改食品原料的進口許可。
雖然基改食品的評估與審查工作有其專業性,但在面對基改科技高度爭議性與民眾普遍擔憂基改食品風險的現況下,如何透過公眾參與來增進對話就變得相當重要,最有效也是最簡單的第一步就是審查資料的公開透明。然而,食藥署雖然於網站上刊載審議小組會議紀錄,但在實際閱讀之後消費者不但無法釋疑,反而深陷迷霧,因為從寥寥數語的文件完全無法得知任何審查中的基改食品訊息。
以最近一次2016年12月4日公布的第79次會議紀錄來看,我們只能看到A、B、C等三個公司申請基因改造食品原料查驗登記都未通過,需要再補送資料,但完全無從得知這是哪三間公司,以及申請的基改食品項目為何?是一般熟知的黃豆或玉米,還是新興的基改蘋果、馬鈴薯、鳳梨及鮭魚?沒有公開的資訊,消費者參與和知情權便是瑰麗動聽的話術,民眾只能被動接受最終審核通過的結果,倘若對核准項目有疑慮,也無法採取任何行動。像是2015年中悄悄獲得許可的基改棉花與油菜,是經由媒體報導才廣為人知;而同年年底通過的孟山都抗除草劑嘉磷塞基改甜菜,更是民間團體在查詢資料時無意中發現,主管機關完全沒有善盡公告的工作。
今年1月,美國地區法院法官作出裁定,要求FDA必須於7月之前,公開核准基因改造水優鮭魚的相關文件,因為FDA所使用的評估方式將會成為後續各種基改肉品申請核可時的依循準則,而身為花費民眾稅金的政府部門,公開完整資訊才是負責任的做法。
因此,身為我國食安主管機關的食藥署,實應儘速公布正申請審查的基改食品原料資訊,同時制定公眾意見蒐集流程規範,方能開展更為細緻的交流討論工作。新任食藥署長吳秀梅於日前表示,面對食品安全問題將遵循食安五環政策,做好把關者的角色加強檢驗。不過,在當前民眾食品安全信心普遍低迷的情況之下,做好源頭管理與資訊公開工作,可能會遠比末端檢驗更能有效重啟互信機制。
One thought on “迷霧中的基改食品審核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