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蘋果日報刊登了一篇專訪,對象是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主任黎安友教授,並且下了一個標題:《「台灣國」不存在、統一是遲早的事?》。
但在黎安友教授去函指正該報內容之後,現在報導已經大幅修正得看不出原貌了。 所幸凡走過必留下痕跡,PTT(http://ppt.cc/CR7rq)經常有人把新聞備份上去,讓我們現在還能對修改前後的報導內容進行比對。 這篇專訪無論修改前後,都維持六段結構。第一段基本上並無更動,第二段則移除了有關黎安友教授的職銜敘述,其餘不變。結尾的第五、六段也沒有修正。但是第三、四段的更正卻非常重要;第四段在修正後意思更是與之前完全不一樣。
修正後的第三段,把黎安友教授的話更完整寫出,使意思更加明白。確實,在國際領域中仍不存在「台灣國」。原因無他,因為目前台灣這個地方仍不是一個國家。在台灣上頭的,是一個稱為「中華民國」的「政治實體」。 「台灣是中華民國(R.O.C.)」,無論是多數台灣人民或者政府,多半均如此主張。既然台灣人民與政府都這樣表示了,他國自然沒有任何必要去認為「台灣是台灣國」。「台灣國」自然成為國際領域上「不存在的名詞」。這也是何以台灣在國際關係上如此窘困的原因之一。
那為什麼「中華民國」只是「政治實體」?這是由於1949年的中國內戰而導致的ROC及PRC的地位變遷,讀者不妨參考這篇文章:http://disp.cc/b/163-8Zg6,以及該文參考的其他文章。 如果把更正前的第四段視為惡意報導,也許並不為過。因為這一段,才有了原始標題裡頭「統一是遲早的事」一語。然而比對蘋果日報影片所提供的採訪片段錄影,可以發現完全不是如此。 在該影片的1分32秒處,可以看到「早晚要統一」其實是記者主動說的。但黎安友教授並未對此表達贊同,而僅僅表示,統一有很多方式云云。
不過,光是這樣的隻言片語,在記者的生花妙筆之下,就足以寫成黎教授表示「雖然我很同情台灣,但統一是遲早的事,只是取決於何種形式,可能是聯邦、邦聯、一個中華等等。」 這般刻意誘導詢問、扭曲受訪者原意的報導,也難怪黎教授需要寫信指正呢! 蘋果日報這篇報導,暴露了台灣新聞媒體(或許也包括外國的)於採訪他國人物或引用外文報導時,常常未經仔細檢證、嚴格審校並詳實轉述的通病,而這剛好是新聞的首要倫理。 即便今天媒體競爭講求快速、吸睛,但如果忘了這基本的要求,那麼新聞媒體也不過是握有社會資源的謠言散播者而已。
「第四權」、「無冕王」,不過是笑話罷了。 短短一篇專訪,既揭示了些真實,也讓人覷破了些虛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