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公股銀行出包不斷,從三月以來,幾乎每個月都會出現一則有關公股銀行的負面消息:
三月:華南銀行遭超貸5.2億炒房
兆豐被以假美金騙取現金8000萬
台企銀挪用客戶資金2000萬
四月:公股行庫在中國的逾放比跟逾放金額破新高,共16.58億
五月:彰銀主辦聯貸的光洋科被爆作假帳五年
六月:公股行庫中國分行單月虧損9.3億破新高
七月:一銀遭犯罪集團盜領8300萬
牙醫何宗英向多家銀行詐貸,其中華南共被詐貸9億
八月:兆豐遭美國重罰57億
十月:公股行庫在中國的獲利衰退72%
十一月:興航倒閉導致公股銀行曝險75億
十二月:公股銀行中國分行存放比將近300%,等於搬台灣錢去中國放款
儘管九月似乎風平浪靜,沒有重大負面消息,但今年以來平均每月一則,讓人不禁想問公股銀行究竟出了什麼事?這些負面事件,有的是雖是單一銀行的疏失,但也有眾多公銀一同遭殃的事件,可見這是結構性的問題,並非偶然意外。儘管公股銀行的服務及效率不佳,已是眾所皆知之事,然而今年的負面新聞也未免太多,必然有原因導致。
由於這些事件,橫跨政黨輪替,因此與藍綠無關,而是某個從政黨輪替之前,便身處其中,在政黨輪替之後也未被撤換的官員所造成。儘管財政部長許虞哲在政黨輪替之前,是財政部常務次長,似乎符合上述條件,但公股行庫先前並非在他轄業範圍內,因此另有其人。
能跟負責管理公股行庫有關,並從政黨輪替之前便待到現在的,實際上只有一人,便是國庫署長阮清華。
阮清華過去搶奪彰銀經營權有功,因此獲張盛和酬庸,升為國庫署長。而身為國庫署長,便是公股行庫的主要管理者,等於掌管近23兆資產,佔我國整體金融業總資產49%,權力之大,遠超其他署。也因此,八大公股行庫的董監事,除了土地銀行外,也都有安插國庫署的官員,除了阮清華本身便兼任彰銀董事之外,副署長顏春蘭則是兆豐董事,甚至連十三職等的組長陳曉玲,也能擔任台灣金控的董事。新新聞更因此報導,公股行庫簡直是國庫署的董座訓練所,當過董事,見習過後,以後就能外派當董座。像是前國庫署長凌忠嫄,卸任後先是擔任輸出銀主席,現在便是土地銀行董座;而前副署長蔡慶年,則是擔任一銀董座。先前李俊俋與黃國昌兩名立委所批評的金融幫亂象,實際上便與國庫署脫不了關係。
國庫署擁有這麼大的權力,可以掌管公股銀行治理,但在阮清華的管理之下,公股銀行出事頻率卻在今年來到最高峰,然而這些國庫署的官員上至署長,下至組長、科長,也沒見到有人為這些事件出來負責,外界往往將焦點聚集在部長等級的上層官員,也沒人想到要檢討國庫署的官員。就算政黨輪替,這些人還是依然能穩坐自己的位子,屹立不搖。甚至更因為政黨輪替,新任首長對業務尚不清楚,這些國庫署官員便能左右上頭意見,來行使自己意志。
例如台新彰銀案爭議,由於前陣子財政部長許虞哲因身體不適,許多事務交由政務次長蘇建榮處理,然而蘇建榮過去是臺北市財政局長,對這案子自然不熟,因此就只能聽從國庫署的意見。而阮清華當初便是因為搶奪彰銀經營權有功才坐上這位子,當然不會想將彰銀還回去,甚至還打算複製當年手段,跟台新玩委託書大戰,於是便有新聞報導財政部已經私下聯絡通路商,要求明年董監事改選時要幫財政部收委託書。
身為公務人員,本應秉持中立客觀,然而阮清華這樣以私人意志影響國家政策,明顯以私害公,而公股行庫在他就任以來又出事不斷,更令人質疑他的管理能力。然而像這樣的官僚,無論政黨輪替或事件懲處,都不會被換掉,甚至退休後更有機會像他的前輩一樣成為公股行庫董座,台灣的金融長期被這種官員把持,永遠難以向上提升,只會無止盡向下沈淪。
One thought on “公股銀行出事不斷,為何沒人檢討國庫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