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媒體應該從自己做起,重新打造台灣的閱聽文化與層次,而非是把追求嚴肅新聞內容的責任丟到觀眾身上。
在台灣,很多人都覺得「少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日復一日看著抄襲網路文章而來的新聞、只會討論川普女兒很漂亮卻不報導川普政治論述的電視報導,或是記者拿著溫度計當尺量下雪深度的奇特舉動,這種種無論是新聞內容的淺薄還是記者行為的難以理解,都讓許多期待更具有深度的新聞媒體的台灣人民感到失望,然而,在批評新聞媒體不夠好的時候,卻往往會出現另一種反駁:「因為觀眾不愛看!」。
這項反駁指出,台灣人不愛看國際新聞、不愛看深度分析的嚴肅題材,為了「收視率」,新聞媒體才會「從善如流」的變得越來越沒內容。這下子,一方指責媒體太差,另一方反駁是觀眾素質不好,雙方在「新聞內容的嚴謹與深度」問題上互踢皮球的下場,就是彼此連一點交集都沒有,最後什麼都沒解決。
其實媒體指責觀眾不愛看、沒收視率這種說法本身有待商榷,因為這種指責的前提是:台灣媒體真的曾經嘗試去做有深度的、嚴肅題材的報導,看看台灣幾個主要的新聞媒體,除了極少數的節目或新聞報導外,幾乎都沒有針對特殊國內外事件所做的長期深入的分析性新聞節目或內容存在。這導致了台灣社會往往對國際事務抱持毫無國際觀的想法,也推波助瀾的使得台灣人長期懷抱著刻板幼稚的世界觀。
光是問主流頻道中國際新聞佔據多少比例?這些比例中的國際新聞有哪一個是被國際認為是重要的議題?就大概可以得知為什麼如今的台灣社會依然難以貼近國際脈動。事實上,大多數時候,台灣媒體給的「國際新聞」,不外乎國外的笑料影片、節慶活動,卻經常對關乎國際政治形勢、外國重大事件的新聞視若無睹。
更不用說,台灣的電視媒體即使提供了國際新聞,也往往是與特定外國媒體購買報導來編譯,這種媒體節省成本的做法,也使得台灣人只能從這家媒體的特定觀點來看世界,舉例來說,2016美國大選,台灣媒體大多向CNN取得報導內容來翻譯,但從親希拉蕊陣營的CNN來看世界,只會覺得希拉蕊勢在必得,卻不知道其他外國媒體可能抱持的不同意見。我們的新聞媒體因而只對台灣社會提供了單向、狹隘的觀點,我們打從一開始就欠缺足夠嚴肅、多元、國際的新聞內容,這跟觀眾的選擇無關,這是新聞媒體自己的選擇。
蘋果創辦人之一的賈伯斯(Steve Jobs)曾經在Bussiness Week的訪談中說道,「很多時候,人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直到你呈現給他們看!」(A lot of times, people don’t know what they want until you show it to them),如果電視媒體從來沒有真正的嘗試改變觀眾的口味、習性與生態,如果台灣的新聞媒體從來沒有展開告訴人們嚴肅新聞的重要性的行動,那麼作為只能單向接收新聞內容的觀眾來說,當然是新聞餵你什麼,我就吃下去。
要打破台灣新聞媒體的低評價,打破「少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的譏諷,新聞媒體應該從自己做起,重新打造台灣的閱聽文化與層次,而非是把追求嚴肅新聞內容的責任丟到觀眾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