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失敗已是共識,然後呢?還要再讓那批專家學者興沖沖地擘劃十二年國教藍圖嗎?
李遠哲在出版的首本傳記《李遠哲傳》揭露(連結),教改失敗是因為時任總統的李登輝根本沒採用教改審議委員會的建議,只聽信當時教育部長吳京的意見,頗有為自己辯駁、喊冤的味道。孰是孰非,莫衷一是,更淪為政治對立的口水,筆者忝為第一線教師,幾點意見供參:
首先,教改良善的主張沒有錯,只是過於理想化;廣設大學的主張也沒有錯,錯在浮濫升格。過去文憑主義當道的年代,許多學生擠不進大學窄門,不是窩在補習班裡重考,就是看不開選擇自殺,戕害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許多學生就在那種緊張氛圍下求學,沒有自我念書的目標,念書不快樂,教育意義蕩然無存!
1994年4月10日四一O教改聯盟發起的教改大遊行活動,提出的四項訴求,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引起社會各界廣大迴響,更成為後來教育改革的主軸。
廣設大學的出發點良善,希望台灣的學生不必再為了升學窄門而尋短,每個人都可以因為喜歡念書而念大學。但是事實上,1993年的大學聯考錄取率已達約44%,更隨著每年新生兒數不斷下降,1982年的新生兒有40.5萬人,1993年已降至32.5萬人,大學錄取率要達到當時四一O教改聯盟訴求的美國54%、加拿大60%相近不遠,更是指日可待。
但是教育主管機關只會盲從、一味揣摩上意,看到表面的數字上仍有不足,開始浮濫地將專科升格為技術學院,將技術學院升格大學,也就造成現在大學錄取率破百、技職體系人才空洞的窘境。
現在又為了大學退場的棘手問題,表面地將國立大學整併,減少大學校數,卻不實質碰觸大學學店辦學品質不佳的退場機制,教育主管機關只重數字,不重內涵的心態可見一班!
其次,教改本意在於活化教師教學,落實學生學習內涵,結果台灣的教改卻頻頻在升學制度的枝枝節節打轉。短短二十幾年間,高中升學考試從聯考、一次基測、兩次基測,調整至現在的會考;而大學升學考試則從聯考,調整為學測推甄與指考分發入學。現在為了因應十二年國教上路,更打算推出基礎學科測驗(X)、選修分科測驗(Y)與學生學習歷程(P)的教育新鮮詞。打算將X、Y、P作排列組合,例如:X+Y、X+P、X+Y+P等等,作為各大學校系選才的依據。
為了多元的美名,台灣的學生只好疲於奔命才藝補習、志工服務,乖乖念書成為書呆子的標籤,念書求學成了配角。教改的初衷是要改善教育體質,提升學生整體競爭力,不是直接拿掉競爭的制度,讓教育佯裝多元美好。
最後,教改失敗的潘朵拉盒子被打開,筆者想問,然後呢?這些象牙塔學者有為昨是今非道歉負責過嗎?看到這些專家學者再度興沖沖地擘劃十二年國教的教育藍圖,『提升每一個孩子』、『快樂學習』、『多元入學』的口號喊得越震耳欲聾,你我心中的恐懼越加深許多。
作者 / 秦靖(教師、時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