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成立於2011年,隸屬文化部,籌備處下轄景美與綠島兩個人權文化園區,而這次參觀綠島園區,頗有感觸。
首先,在相關人士與籌備處這些年的努力之下,透過白色恐怖的基礎調查,以及園區的展示設施,相當程度重現了長期被隱蔽的歷史脈絡以及現場情境;例如相關簡介圖表,清楚說明當時許多政治犯共同經歷的過程(從逮捕、審問與刑求、軍事審判到入獄服刑等),而綠島園區,便包括當年政治犯入獄服刑的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後併入台灣警備總司令部)新生訓導處(1951-65年),以及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又名綠洲山莊,1972-87年)舊址。
在綠島園區的說明展板上,有一些當時政治犯受刑的歷史照片,包括外賓參訪、戶外運動、康樂表演等內容,如果我們不看文字說明、不聽導覽解說,只看這些照片,很容易對政治犯的獄中生活,有過於美化的想像。其實,這些大多數是官方宣傳照,透過受難者前輩的口述歷史可知,政治犯的日常生活,絕大部分的時間是折磨人的思想教育與體力勞動。
受難者前輩的口述歷史,是白色恐怖歷史研究的重要資產,而在綠島園區的說明展板,看到許多鮮活的受難者生命故事,譬如新生訓導處的「生產班」,就令人印象深刻:有新生(受刑人)利用外出採購的機會,在牛車夾帶生產剩餘物資,與綠島居民以物易物,而管理新生的官兵為了撈油水,管理也變得寬鬆,甚至有新生利用菜圃耕作的空檔,偷偷從事翻譯,再把譯稿藏在菜圃的茅草寮中。因此,生產班可謂新生的「樂園」。
如果不是景美與綠島園區,現地保存了早期的政治犯看守所及監獄,我們這輩年輕人,恐怕沒有機會透過原址和實物,認識這段白色恐怖的歷史。然而,關於台灣白色恐怖的歷史,仍有真相未明之處,例如加害者的角色,便有待我們進一步的考察。